< BACK

濁水漂流: 安居與漂流, 皆有人權
June 11, 2021

濁水漂流由mm2「新晉導演計劃」得獎者李駿碩執導,入選第50屆鹿特丹電影節,繼2018年的《翠絲》後繼續探討香港社會中被忽略的故事和議題。故事講述一班以輝哥(吳鎮宇飾演)為首、居住於深水埗的無家者,如何周旋於「安居」與「漂流」之間,為自尊而發聲,探討何謂對人的尊重。⚠️內含劇透,請斟酌閱讀⚠️未睇戲就Save低先l⚠️。

👥人都被尊重的需要 /

警察:「所有垃圾都要清走。」輝哥:「甚麼垃圾,這是我的家當!」

電影故事源於政府一次沒有通知的「洗太平地」行動,擅自把輝哥等無家者的物品丟進垃圾車,輝哥已故兒子的遺照亦差點難逃厄運。社會發展、形象工程、經濟考量...社會希望減少露宿者的數目,是出自尊重,還是只把這些非主流群體視作垃圾?當然,生於一個群體是需要履行公民責,電影亦沒有刻意美化無家者。

陳妹(李麗珍飾演):「你哋一個二個冇做過衰嘢,點會喺到啊?」

但是,露宿街頭就代表可以被欺負?每個無家者有不一樣的故事,殊途同歸落到同一池《濁水》中 - 越南難民豪哥(謝君豪飾演)與家人相隔千里無法聚;輝哥兒子英年早逝;木仔(柯煒林飾演)為喪失說話能力的失蹤兒童。對於每個無家者露宿的原因,戲中沒有詳細交代,甚至可能令讀者感到散亂,但這正回應著《濁水漂流》的重點:

「不論是否老童(吸毒者)、是否露宿,都應該要得到作為人應得的尊重和權利,不論他們露宿的原因是甚麼 。」

🌀《濁水漂流》主題曲 - 曲詞編監製唱: 黃衍仁 /

電影利用音樂、場景光線、還有吳鎮宇的一流演技把無家者一致的內心感受呈現,#空虛 、#迷失 、 #輪迴 、 #濁水漂流 。比起探討過去,更應該嘗試瞭解無家者的訴求與現況。還記得戲中木仔一幕,在屋頂上漫無目的地跳動,於夕陽泛黃時發呆看天。感情如《濁水漂流》主題曲展示,重複著的旋律配上口風琴帶出空虛無盡的前景。如果找不到出路,

《濁水漂流》歌詞:「回家吧。若有路 我願回家。」

✊🏻驅逐還是拯救?/

戲中亦提起過一些社會議題如公屋輪候時間和何謂活化。深水埗今年被塑造並冠名為文青區,美好的景象有否造福該區居民?政府經常提及活化舊區,活化的是市民的生活還是土地的價值?為了營造高尚住宅的「美好景觀」而毫無尊重地驅逐無家者,而不是拯救他們。無家者不是消失了,只是離開了你的視線。早前的Cyberpunk展覽事件更是令人痛心,甚至有無家者最後走上輕生的路。或者他們都有自己的原因游到了無家的濁水裡,我們有能力拉他們上岸嗎?

輝哥(吳鎮宇飾演):「深水埗係窮人住㗎,你不斷 “ #活化 ” 同起貴樓,窮人不斷被逼走,可以走得去邊?」

總結:盡快入場‼️‼️‼️無人睇就好快落。

DID YOU KNOW ?
MILK TEA IS THE SPIRIT OF YOUNG TEENAGER OF HONG KONG
延伸文章
香港藝術嘉年華: K11 Musea 拉近大眾與藝術的距離: <<Rose>>
每年五月,藝術氣息都會籠罩香港,先有「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再來是剛結束的「中大碩士建築年展」。藝術文化是城市很重要的養份,雖然你可能會說: 「參觀展覽就交給那班藝術的愛好者就好了」,但我港衷心希望follow這個page的朋友,能與香港的藝術文化走得更近。正如由香港文化矽谷K11 Musea舉辦的「K11藝術嘉年華 Art Karnival」,將大眾與藝術拉得更近。 多重感官藝術體驗/ [👀視覺]走到Victoria Dockside,視線由下而上,你或會懊惱究竟這朵玫瑰花有多高!這件叫《RoseII》是由Isa Genzken創作出的裝置藝術,高8.5米的人造玫瑰花讓都市人反思,每天如何依賴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和大量生產的人造制品。 [👋觸覺]仙人掌是衣架?嘴唇是梳化?如果你經過G/F 的Gufram BROKEN SERIES PINK EDITION,眼前的聚氨酯泡沫,看似堅硬但卻柔軟的對比,與他們的設計理念一樣,希望大家能突破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和想像。而BROKEN MIRROR的粉紅色聚氨酯泡沫則與鏡面反射的景像融合,產造出裂縫間的虛像。 [👂🏽聽覺] 到達1/F聽到微妙的鋼琴聲,這是STEINWAY SPIRIO 自動演奏鋼琴。STEINWAY & SONS 的鋼琴體現了最極致的工匠精神,在音色、觸感及美感都達至世界級標準,是音樂家們夢想的演奏伙伴。你雖然不能使用這個鋼琴,但不妨「停半分鐘聽一闋歌」,感受一下美妙鋼琴聲下的氛圍,在假日暫時離開現實,放鬆自己。 普及藝術/ 近日法國政府宣佈即將推出「文化消費卡」讓當地青年人免費參觀各大藝術館,作為藝術教育,而香港有非政府機構牽頭帶動藝術普及化更是難得 。除了剛介紹的三個藝術展品,整個商場化身成藝術館,埋藏著更多藝術品等待你發掘,例如:日本藝術家加藤泉打破30年的習慣,以手繪青銅雕塑創出象徵一家三口的《無題》;或從互動藝術裝置《Rose’s Allure》拔出香香的鼻毛,衝擊你的 [👃嗅覺],打破我們認知所謂商場的角色。 是次活動除每天十二場的導賞團,他們更設計了一部名為TOOF的導賞機,讓公眾參觀《戲墨狂想曲:喬治.馬修回顧展》時,提供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引導你去欣賞這些藝術品。希望你們去打卡之餘,能行多一步,去試著了解藝術品背後的意義,成為推動文化重要一員,甚至將其透過打卡發放出去。想瞭解更多記得抽空去探索! #我港 #kongcept #我港熱話 #kongcept_highlight @k11musea #k11musea #K11ARTKARNIVAL #hkart #atrium #香港好去處 #商場 #情侶好去處 #香港文化 #hkdesign #香港藝術 #香港設計 #藝術 #展覽 #capturehongkong #rose #玫瑰 #香港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港人專屬的文化祭: 傳統與創作的交匯
“👊你,會否支持為香港文化默默耕耘的他們?為我們的香港出一分力?” 我港仝人祝大家新年快樂、生體健康!🧧今期熱話是年宵市集——《犇墟 @ 饒宗頤文化館‧本土文化節》@ban1heoi1。所有熱愛香港文化的你都是可免費進場的會員,更可乘搭大會預備的的紅Van“圖1” 到達會場—— 饒宗頤文化館(九龍美孚青山道800號)。最後兩天!!詳情見“圖6” 或我港Bio的連結: 年廿九 10Feb 13:00pm-22:00pm 年三十 11Feb 13:00pm-02:00am 是次活動由Provention Limited主辦,主題是「本地創作及懷舊特色」,我港昨日於那裏探索了三個小時,獲益良多。 “圖2” 是另一個參展單位 @nopaperstudio 創作的介紹海報,以其一貫的港式電影海報風格介紹以下八位有份參與的香港手藝大師: 一. 手雕麻雀 ⚒️ 張順景師傅 #標記麻雀 二. 手寫小巴牌 ⚒️ 麥錦生師傅 @hawkadv 三. 真體字書法 ⚒️ 歐陽昌師傅 @au.yeung.master 四. 糖畫藝術體驗 ⚒️ 高曉明師傅 @mrcandyart 五. 手製迷你花牌 ⚒️ 陳聲工作室 @chansingws 六. 蝠鼠吊金錢(當鋪招牌)及 七. 四格招牌 ⚒️ 耀華製作室 @leehon_hk 而主辦地點饒宗頤文化館有過百年歷史,屬於三級歷史建築群,過去因應社會需要曾擔任過不同角色,海關分廠、華工屯舍、醫院等等。饒館現回應著現今香港社會的需要,活化為以「香港文化傳承」為主題的設施。是次活動注重香港文化的新舊交替,除了有幸邀請到八大香港傳統手藝大師參展和開設手作班,亦有眾多本地手作和藝術家擺檔,為香港文化保育和傳承做出貢獻。願香港文化得以壯大,香港人共勉之💛。 . . . #我港 #kongcept #我港熱話 #highlight_kongcept #年宵 #香港市集 #犇墟 #香港文化 #紅van #自己香港自己救 #ฮ่องกง #홍콩 #hongkonger #hkig #insidehongkong #hkculture #neonlights #japaneseinhk #在香港的台灣人 #lifeinhongkong #oldhongkong #hkphotography #visualhongkong #香港生活 #香港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香港 #madeinhongkong #hongkongstyle #hkblogger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維港的最後一個霓虹燈招牌退役,何去何從?
維港的最後一個霓虹燈招牌退役,何去何從?霓虹燈曾經是香港夜景的主角,曾籠罩晚空的每一道狹縫,照亮維港兩岸。而維港最後的霓虹燈招牌 - 「Panasonic」,自1998年開始已經一直屹立在銅鑼灣伊利莎伯大廈天台,由尹炳光師傅製造。但今日再到維港,你會發現改裝成LED燈的工程已經開始了。根據「 @hongkongneonlights 霓虹黯色」的發文得知,由於「 Panasonic」 霓虹光管招牌體型過大(達兩層樓高),連M+博物館亦無法收藏,所以它的去向仍在商討中。是次決定可能是基於經濟考量或其他原因,我們無需強行挽留,亦無權批評。但至少希望更多人得知這件事,這是時代的變遷。 Extinction?! The last neon signage along the Victoria Harbour - Panasonic signage (1998-2021). It had been standing on the roof of the Elizabeth House in Causeway Bay for 23 years but is now being replaced by LED. The destination of that neon signage is to be confirmed, as of its height, 1-2 stories, it is difficult to be stored inside the museum. Hopefully, more people will learn about this news, the moment of the century. ---🔔follow @kongcept852🔔--- ➵Instagram 年青區最多內容 ➵Facebook 分享貼文,與長輩討論香港文化 #我港 #kongcept #我港熱話 #highlight_kongcept #project_kongcept #霓虹叢林 #一個人一首歌 #everylifeisasong #香港音樂 #香港文化 #hkculture #伊利莎伯大廈 #Elizabeth House #hongkonger #🇭🇰 #香港 #hongkong #廣 #cantopop #維多利亞港 #neonlight #hkneon #霓虹燈 #傾城 #panasonic #樂聲牌 #旺角卡門 #我港工藝 #industry_kongcept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造星心水人選!她們用行動證明港式旅程的新可能
上個post與大家討論了對於「港式女團」的標準,今次就想私心分享四位「全民造星4」的參賽者,衷心希望她們能夠發光發亮🔆同時為香港娛樂文化作出改變。 Marf/ 獸醫護士 專長:全能 已經聽過很多人說:「我嘅視線離唔開Marf」,而我認為她強烈的個人魅力是由她的唱歌和跳舞才能、自信、對表演的熱誠堆砌而成。年僅19歲的她還富有領導才能,在突出自己的同時,又能兼顧整個團體的合作,根本就是女團C位的完美人選。 So Ching/跳舞老師 專長: 跳舞/唱歌 (佢應該會否認🤣) 她跟Win Win一樣,不只是dancer而是一個表演者。精湛舞技就不用多說,但令人驚喜的是她比賽初期隱藏了自己唱歌的才能,她能在跳舞同時仍能保持歌唱的穩定性,而且聲線很有亮點,我極度懷疑她說自己未唱過歌是「講大話😂」,很期待她之後能夠成為出色的唱跳歌手。 Win Win/ 跳舞老師 專長: 跳舞/RAP (佢應該都會否認🤣) 她或沒有大眾期望的女團樣貌,但她的舞技與個人魅力蓋過了一切,每個表演都展示了其獨特的感染力,值得留意的是她的表情管理做得十分好,讓你看得很入戲。而我個人亦很欣賞她清楚有力的rap。 CK/ 舞蹈員 專長: 跳舞/ 編曲 她其中一個參賽目的是想走出dancer的框框,備具跳舞與編曲能力的她,算是一位香港很少見的寶玉。她出色的編曲能力昇華了不少個表演,又讓隊友更能突出自己。我十分期待她能成為女團一員,擔當音樂制作的角色,將團員特色與歌融為一體,相信是組成「港式女團」很重要的元素。 #我港 #kongcept #我港熱話 #highlight_kongcept #香港文化 #hkculture #自己香港自己救 #ฮ่องกง #香港女團 #全民造星4 #全民造星 #梁祖堯 #許庭鏗 #viutv全民造星 #viutv #港式 #홍콩 #hongkonger #hkig #insidehongkong #hkculture #hongkongmoment #hkdaily #capturehongkong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deTour2021》設計節:反思設計的作用
「有(冇)用」,到底設計有甚麼作用?能扣上各種「文青、必去、本土、靚」就可以了嗎?PMQ元創方主辦的deTour2021《有(冇)用》 設計節給了我一點啟發,亦給予了我一點動力去繼續尋找Kongcept。一項設計除了「有用」的功能性外,當中藴藏著「冇用」但極具意義的元素:歷史、回憶、美學、社會文化、生活習慣等等。這些「冇用」的價值亦是 我港 一直以來希望勾畫出的寶藏,屬於香港的概念 – Kongcept。 //LED比霓虹燈方便、更符合成本效益,所以霓虹燈對香港已經失去價值?// //回看我們的霓虹燈專題,你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T – 11》 【文字設計師-譚智恆 |心理學家-張星恆博士|平面設計師-麥綮桁】 說到香港x功用x文化,街招字體算是一種大家最易聯想到的載體,像便利店一樣,字體和文字編排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而T–11的展品希望作為受眾的我們能反思這些設計的意義,想一想它們如何影響到你的觀感;哪種字體最具權威性?哪種字體最具舒服? 透過瞭解溝通上的效率和有效性,亦可以理解到不同年代的的社會環境,例如認識香港街招、產品包裝、廣告海報等等的字體文化。霓虹字體-北魏真書-是香港人的身分象徵? 《Window and Alley 窗後巷》 【設計師和策展人-Terry|社區文化工作者-阿謙|香港城巿研究者-Sampson 】 《窗後巷》原型是一間融入了香港特色街道環境的選物店,座落在灣仔與銅鑼灣交間的霎西街 - 一條處處可見的後巷(香港的特色面貌)。 該店面積只有46平方呎,嘗試以店鋪設計探索這城的每一寸空間,就像香港戰後唐樓(第四代唐樓)建築所衍生的樓梯舖一樣。談到香港的後巷,相信大家都會聯想到三五成群,正在放煙break的香港打工仔,這種不約而同的想像「冇用」,但卻無形地把我們連間起來《窗後巷》主要售賣本地小物作品,例如東華三院「愛不同藝術(i-dArt)」的弱能人士的藝術作品 @idart_twghs ,以及紀錄香港moment的攝影作品 @mr.moment1974 。 而《窗後巷》配合是次deTour2021設計節,更有各項Workshops供每一位香港市民報名參與,帶領大家把我港日常的所見所聞印上T-shirt、拍攝成照片、或寫成詩句。作為香港人,香港建築的使用者,你和我的感受都是「冇用」但無可忽視的的設計元素。 ************************ 活動資料 ************************ 除了以上展品,deTour 2021還有更多回應「有(冇)用」的設計作品。當中更有由日本設計師及藝術家 Sputniko! 交棒到香港建築設計團隊 Napp Studio & Architects,縈繞交疊成為一座由亙古情感搭建而成的愛情神社。值得大家親身來臨參觀。 ************* 📅 日期 Date|2021.11.26 - 12.12 📍 地點 Venue|PMQ 元創方 👉🏻詳情請參閱https://detour.hk/2021/tc/ #我港 #kongcept #highlight_kongcept #我港熱話 #detour #detourhk #有冇用 #usefuless #pmqhk #展覽 #exhibition #設計工作坊 #designworkshop #設計講座 #designdialogue #香港展覽 #detour2021 #香港日常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deTour2021》設計節:反思設計的作用
「有(冇)用」,到底設計有甚麼作用?能扣上各種「文青、必去、本土、靚」就可以了嗎?PMQ元創方主辦的deTour2021《有(冇)用》 設計節給了我一點啟發,亦給予了我一點動力去繼續尋找Kongcept。一項設計除了「有用」的功能性外,當中藴藏著「冇用」但極具意義的元素:歷史、回憶、美學、社會文化、生活習慣等等。這些「冇用」的價值亦是 我港 一直以來希望勾畫出的寶藏,屬於香港的概念 – Kongcept。 //LED比霓虹燈方便、更符合成本效益,所以霓虹燈對香港已經失去價值?// //回看我們的霓虹燈專題,你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T – 11》 【文字設計師-譚智恆 |心理學家-張星恆博士|平面設計師-麥綮桁】 說到香港x功用x文化,街招字體算是一種大家最易聯想到的載體,像便利店一樣,字體和文字編排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而T–11的展品希望作為受眾的我們能反思這些設計的意義,想一想它們如何影響到你的觀感;哪種字體最具權威性?哪種字體最具舒服? 透過瞭解溝通上的效率和有效性,亦可以理解到不同年代的的社會環境,例如認識香港街招、產品包裝、廣告海報等等的字體文化。霓虹字體-北魏真書-是香港人的身分象徵? 《Window and Alley 窗後巷》 【設計師和策展人-Terry|社區文化工作者-阿謙|香港城巿研究者-Sampson 】 《窗後巷》原型是一間融入了香港特色街道環境的選物店,座落在灣仔與銅鑼灣交間的霎西街 - 一條處處可見的後巷(香港的特色面貌)。 該店面積只有46平方呎,嘗試以店鋪設計探索這城的每一寸空間,就像香港戰後唐樓(第四代唐樓)建築所衍生的樓梯舖一樣。談到香港的後巷,相信大家都會聯想到三五成群,正在放煙break的香港打工仔,這種不約而同的想像「冇用」,但卻無形地把我們連間起來《窗後巷》主要售賣本地小物作品,例如東華三院「愛不同藝術(i-dArt)」的弱能人士的藝術作品 @idart_twghs ,以及紀錄香港moment的攝影作品 @mr.moment1974 。 而《窗後巷》配合是次deTour2021設計節,更有各項Workshops供每一位香港市民報名參與,帶領大家把我港日常的所見所聞印上T-shirt、拍攝成照片、或寫成詩句。作為香港人,香港建築的使用者,你和我的感受都是「冇用」但無可忽視的的設計元素。 ************************ 活動資料 ************************ 除了以上展品,deTour 2021還有更多回應「有(冇)用」的設計作品。當中更有由日本設計師及藝術家 Sputniko! 交棒到香港建築設計團隊 Napp Studio & Architects,縈繞交疊成為一座由亙古情感搭建而成的愛情神社。值得大家親身來臨參觀。 ************* 📅 日期 Date|2021.11.26 - 12.12 📍 地點 Venue|PMQ 元創方 👉🏻詳情請參閱https://detour.hk/2021/tc/ #我港 #kongcept #highlight_kongcept #我港熱話 #detour #detourhk #有冇用 #usefuless #pmqhk #展覽 #exhibition #設計工作坊 #designworkshop #設計講座 #designdialogue #香港展覽 #detour2021 #香港日常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香港藝術嘉年華: K11 Musea 拉近大眾與藝術的距離: <<Rose>>
每年五月,藝術氣息都會籠罩香港,先有「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再來是剛結束的「中大碩士建築年展」。藝術文化是城市很重要的養份,雖然你可能會說: 「參觀展覽就交給那班藝術的愛好者就好了」,但我港衷心希望follow這個page的朋友,能與香港的藝術文化走得更近。正如由香港文化矽谷K11 Musea舉辦的「K11藝術嘉年華 Art Karnival」,將大眾與藝術拉得更近。 多重感官藝術體驗/ [👀視覺]走到Victoria Dockside,視線由下而上,你或會懊惱究竟這朵玫瑰花有多高!這件叫《RoseII》是由Isa Genzken創作出的裝置藝術,高8.5米的人造玫瑰花讓都市人反思,每天如何依賴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和大量生產的人造制品。 [👋觸覺]仙人掌是衣架?嘴唇是梳化?如果你經過G/F 的Gufram BROKEN SERIES PINK EDITION,眼前的聚氨酯泡沫,看似堅硬但卻柔軟的對比,與他們的設計理念一樣,希望大家能突破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和想像。而BROKEN MIRROR的粉紅色聚氨酯泡沫則與鏡面反射的景像融合,產造出裂縫間的虛像。 [👂🏽聽覺] 到達1/F聽到微妙的鋼琴聲,這是STEINWAY SPIRIO 自動演奏鋼琴。STEINWAY & SONS 的鋼琴體現了最極致的工匠精神,在音色、觸感及美感都達至世界級標準,是音樂家們夢想的演奏伙伴。你雖然不能使用這個鋼琴,但不妨「停半分鐘聽一闋歌」,感受一下美妙鋼琴聲下的氛圍,在假日暫時離開現實,放鬆自己。 普及藝術/ 近日法國政府宣佈即將推出「文化消費卡」讓當地青年人免費參觀各大藝術館,作為藝術教育,而香港有非政府機構牽頭帶動藝術普及化更是難得 。除了剛介紹的三個藝術展品,整個商場化身成藝術館,埋藏著更多藝術品等待你發掘,例如:日本藝術家加藤泉打破30年的習慣,以手繪青銅雕塑創出象徵一家三口的《無題》;或從互動藝術裝置《Rose’s Allure》拔出香香的鼻毛,衝擊你的 [👃嗅覺],打破我們認知所謂商場的角色。 是次活動除每天十二場的導賞團,他們更設計了一部名為TOOF的導賞機,讓公眾參觀《戲墨狂想曲:喬治.馬修回顧展》時,提供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引導你去欣賞這些藝術品。希望你們去打卡之餘,能行多一步,去試著了解藝術品背後的意義,成為推動文化重要一員,甚至將其透過打卡發放出去。想瞭解更多記得抽空去探索! #我港 #kongcept #我港熱話 #kongcept_highlight @k11musea #k11musea #K11ARTKARNIVAL #hkart #atrium #香港好去處 #商場 #情侶好去處 #香港文化 #hkdesign #香港藝術 #香港設計 #藝術 #展覽 #capturehongkong #rose #玫瑰 #香港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港人專屬的文化祭: 傳統與創作的交匯
“👊你,會否支持為香港文化默默耕耘的他們?為我們的香港出一分力?” 我港仝人祝大家新年快樂、生體健康!🧧今期熱話是年宵市集——《犇墟 @ 饒宗頤文化館‧本土文化節》@ban1heoi1。所有熱愛香港文化的你都是可免費進場的會員,更可乘搭大會預備的的紅Van“圖1” 到達會場—— 饒宗頤文化館(九龍美孚青山道800號)。最後兩天!!詳情見“圖6” 或我港Bio的連結: 年廿九 10Feb 13:00pm-22:00pm 年三十 11Feb 13:00pm-02:00am 是次活動由Provention Limited主辦,主題是「本地創作及懷舊特色」,我港昨日於那裏探索了三個小時,獲益良多。 “圖2” 是另一個參展單位 @nopaperstudio 創作的介紹海報,以其一貫的港式電影海報風格介紹以下八位有份參與的香港手藝大師: 一. 手雕麻雀 ⚒️ 張順景師傅 #標記麻雀 二. 手寫小巴牌 ⚒️ 麥錦生師傅 @hawkadv 三. 真體字書法 ⚒️ 歐陽昌師傅 @au.yeung.master 四. 糖畫藝術體驗 ⚒️ 高曉明師傅 @mrcandyart 五. 手製迷你花牌 ⚒️ 陳聲工作室 @chansingws 六. 蝠鼠吊金錢(當鋪招牌)及 七. 四格招牌 ⚒️ 耀華製作室 @leehon_hk 而主辦地點饒宗頤文化館有過百年歷史,屬於三級歷史建築群,過去因應社會需要曾擔任過不同角色,海關分廠、華工屯舍、醫院等等。饒館現回應著現今香港社會的需要,活化為以「香港文化傳承」為主題的設施。是次活動注重香港文化的新舊交替,除了有幸邀請到八大香港傳統手藝大師參展和開設手作班,亦有眾多本地手作和藝術家擺檔,為香港文化保育和傳承做出貢獻。願香港文化得以壯大,香港人共勉之💛。 . . . #我港 #kongcept #我港熱話 #highlight_kongcept #年宵 #香港市集 #犇墟 #香港文化 #紅van #自己香港自己救 #ฮ่องกง #홍콩 #hongkonger #hkig #insidehongkong #hkculture #neonlights #japaneseinhk #在香港的台灣人 #lifeinhongkong #oldhongkong #hkphotography #visualhongkong #香港生活 #香港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香港 #madeinhongkong #hongkongstyle #hkblogger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香港殘奧選手大賞
🏅昨日殘奧會(Paralympic)已正式開幕。東京奧運(Olympic)過後,民間呼籲「請同樣支持香港傷殘運動員!」,你還記得嗎?記下比賽時間表了嗎?(【註1】香港應否跟台灣一樣簡稱其為「帕運會」?) *上圖篇幅有限,未能盡錄所有運動員,有待大家一起主動認識。 香港於歷屆賽事已累積了122面獎牌(38金、36銀牌、48銅),如果你看過(🥺哭了整場)最近上映的《媽媽的神奇小子》,你對【註2】蘇樺偉會有更深的認識,但你還記得那些運動員的名字?香港尚有很多傷殘運動員需要被關注。香港今年派出64 人的代表團,包括24 名運動員,出戰乒乓球、馬術、游泳、射箭、田徑、輪椅劍擊、硬地滾球及羽毛球項目(新增設項目)。上圖附有時間表以及試著介紹了一部分運動員,全都值得關注,值得被廣傳! ⁉️於圖中,你會發現每項運動項目後都有分不同級別(灰色字),因為殘奧會的每項運動都設有​​級別鑑定,把殘疾程度較相近的運動員安排於同一組別作賽。詳情可以到https://hksapd.org/home/content.php?id=2193 查閱更多。 E.g.游泳🏊‍♀️: 分視障、肢體殘疾及智障三類。視障程度分為11、12和13級。智障程度分為14級。肢體殘疾以運動員綜合功能分級,分為S1-S10級(自由泳、背泳、蝶泳);SB1-SB9級(蛙泳);SM1-SM10級(混合泳)。數目越大表示殘疾程度越低。 E.g.輪椅劍擊👩‍🦽: 按「功能測試」評定分數,分成A、B及C三個級別(A最輕,C最嚴重)。 -------------------- 【註1】香港稱Paralympic為「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台灣稱呼為「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殘字可以是不具褒貶的中性字,字意視乎說話者的心態。 【註2】蘇樺偉被稱為神奇小子,擁有6面Paralympic金牌,2008創下的「男子T36級200公尺徑賽跑殘疾人士」世界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 🔔 IG 最多內容: https://www.instagram.com/kongcept852/?hl=en 🔔 Facebook share貼文,與長輩討論香港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kongcept852/?notif_id=1629638270395549&notif_t=page_fan&ref=notif #我港 #kongcept #我港熱話 #highlight_kongcept #殘奧會 #帕運會 #媽媽的神奇小子 #香港文化 #香港運動 #香港運動員 #香港傷殘運動員#加油 #金牌 #冠軍 #努力 #hksport #蘇樺偉 #tokyoParalympic #2021 #2020 #自己香港自己救 #hongkonger #hkig #集合吧地球保衛隊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從狂舞派3看香港文化和社會議題(2)
從狂舞派3看香港文化和社會議題(2) ── 未睇戲就Save低先⚠️少量劇透 🏗活化工廈的效益/ #狂舞派3 的Heyo說:「呢張係梳化,唔係床!」。香港公屋輪候時間約5.3年、樓價中位數bla bla bla......香港樓貴眾所周知。中下階層的年輕人難以上樓,更需要把興趣、工作與生活融合,以約$5000租觀塘(戲中的龍城)一個300呎單位作工作室,卻連睡一覺也是罪,需要像Heyo一樣走鬼。於工廈從事工業以外的事務都需要向地政處申請,更有需要補地價或改地契。伴隨香港經濟轉型和發展,工廈中從事工業活動的租客已少之有少,取而代之的是本土藝術工作者和有意創業的年輕人,以千方百計避過政府的檢查,盡力呼吸著最後的空氣。「工廈都加租,我仲可以去邊到?有能力有理想但係就連租個小單位生存都做唔到。」 政府於2010年推出了活化工廈計劃Industrial Building Revitalisation Measures,工廈大業主可以免補地價,把整幢工廈改裝/翻新、改變成寫字樓、藝術工作室或服務式住宅等商業用途。是次活化的最大得益者為大業主和一眾隨工廈樓價上升而獲利的炒家。直至2018年2月1日林鄭才公布較好的五年放寬計畫:藝術工作、影音錄製、設計及媒體製作、研究所及設計及發展中心等用途不需要申請改地契或繳交費用。然而,確實地幫助KIDA等藝術工作者的政策還待設立。大業主說:「我地無逼走租客,只不過有其他人願意出更高價錢租者,社會進步,舊產物被翻新好正常者。」...扼殺年輕人的夢想和發展空間難度對社會進步有貢獻?只剩下貿易和金融的香港,色彩只會減退。 🌝離地的城市發展和文化活動/ 藝術工作者最需要的是甚麼?政策的規劃應由誰界定?香港現實有如戲中的hip-hop樂園,用「以下為上」的名義作「以上為下」之實,應雖然計劃的城市發展是受街頭文化啟發,但有名氣的文化參與者淪為計劃的「宣傳者」,而其他文化藝術持份者並沒有被賦予權利和表達的機會。決策者有了解過他們需要甚麼嗎?耗資天價的藝術公園真的有助發展文化和創意產業?這個離地的政權是確確實實的「裝備L」。「我淨係想跳舞姐」,往往年輕藝術工作者最基本需要的只是空間、自由度和以人為本的政策。回看過去5年香港的busking事端,由離群魔亂舞、高分貝攻擊和霸地到2018終止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再到今日唱歌亦有可能違反國安法,香港藝術工作者連最入門級的搵食機會都沒有。80年代的香港至少還有不同的舞廳夜總會,給予初出茅廬的歌手舞者生存機會,現今香港市民都只靠自己組織各樣活動,凝聚民間力量。 狂舞派3為香港文化踏出了一大步,下一步是廣眾們的回應。 #我港 #kongcept #我港熱話 #highlight_kongcept #香港電影 #香港文化 #hkmovie #港產片 #thewaywekeepdancing #hkdance #hkhiphop #活化 #工廈 #觀塘 #龍城 #自己香港自己救 #hongkonger #hkig #insidehongkong #hkculture #japaneseinhk #在香港的台灣人 #lifeinhongkong #香港生活 #香港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香港 #madeinhongkong #hongkongstyle #hkblogger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