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以身體五觀感受社區,體驗自然的脈絡
August 13, 2021

👶我港早前體驗了由香港青協領袖學院 @leadershipinstitutehk  舉辦的「五感遊粉嶺」活動,踏足了粉嶺這個較少機會接觸的地方。學院前身為粉嶺裁判法院(三級歷史建築),由祥華邨走過去時,已經被那新古典建築風格所吸引,充滿50年代的味道。

👂聲境粉嶺 (聽覺體驗) /
是次體驗的第一節是「聲境粉嶺」,由導師Wenda @daywenda  帶領,嘗試慢下腳步,把精神集中於旅途上的點點滴滴,細聽這個社區和空間的種種「聲音」,再以繪畫、文字或符號方式作聆聽記錄,創作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

在這裡,不再被鬧市的煩囂所囚禁,我聽到的是各條清晰而細緻的聲道。由起點的跑步聲(密集細點)起步,途中有環繞四周的鳥叫聲作為背景音樂(黃色)襯托出一份安心;能清晰聽到士多或單位內傳出的對話聲(大黑色點);還有與我並肩前行的的手推車(黑色線),走到將近馬路時,急躁的公路車聲(深啡色)漸漸傳來。有別於景點式地尋找那些“必食或必去”,或是“10大打卡點”,這讓我更能解釋到何謂新界區悠閒。

👅浪行尋味 (視覺、嗅覺和味覺體驗)/
接著,我們出發至聯和墟,參加由社企「小店寶庫」 @citystreasure  帶領的半日遊。聯和墟是二戰後的首個發展工程,區內以商住兩用建築為主,是一個現代化的有蓋墟市。到達時被立刻被一棟一層式的石屎建築物「聯和市場」所吸引,和背後雄大的現代住宅囍逸形成強烈對比。「聯和市場」於1951年啟用,2002年結業後長期掉空,2007年出現於電影《每當變幻時》,唯有期望未來能得到好好的保育。

及後我們到訪了「協香麵包西餅」嘗過粉嶺名物雞脾包後再到市場旁的到涼茶店。涼茶店老闆最近因加租而選擇同區搬遷,他說到:「飲開涼茶嘅,啱口味就唔會轉另一間㗎啦。」。頓時,我像掉了錢包一樣,發現自己記憶中並沒有任何與味道有密切關係的回憶,長期生活於大型商場主導的地區,小店的人情味對我來說是多麼的陌生。

青協領袖學院還提供城市紋理杯墊 ( 觸覺體驗 )活動,詳情請瀏覽網站:
https://leadershipinstitute.hk/event/5senses

DID YOU KNOW ?
MILK TEA IS THE SPIRIT OF YOUNG TEENAGER OF HONG KONG
延伸文章
啟業邨商場: 環環相扣的建築群保護著空曠的中央廣場
啟業邨商場 啟業主場!環環相扣的建築群保護著空曠的中央廣場 一目了然的視線/ 啟業邨的規劃是將社區及商業空間都佈置在邨裡的中心。 而當你到達廣場中心觀察四周,便會覺得其格局是清晰易明的。 底層的商鋪圍繞著中央廣場,上層便是社區中心。而商場、街市、停車場與商鋪和社區中心井井有條地環環相扣。一條樓梯從停車場外在廣場中心冒出,並通過清晰的標示設計引領你到剛翻好的「啟業主場」。中央廣場的安全感來自被包圍的建築群,但廣場只提供一些長凳和景觀設計,因此多只吸引到老人家和附近上班的人來休息。整體來說空間之間連結得很有條理,只欠公共空間用途的多樣性。 地區: 九龍灣 建造年份: 1981 建築類型: 庭院式 樓層: 1 持有公司: 民坊 Observable experience/ In Kai Yip Estate, all community and commercial programmes are clearly positioned at the centre of the estate. When you arrive at the open space, you will easily indicate that a block of shopping centre connects all street stores at the ground floor that sitting under the housing blocks and community services at the upper level are connected by a covered walkway and a community centre. The extended staircase pops up from the car park and guides you from the ground to the rooftop sports court through clear architectural form and signage. The open space is secured by housing blocks, community centre and car park block. Since there are only some benches and landscape provided, the major occupants are elderly who were resting and workers were having their quick lunch and break. All programmes are well connected, but lacking diversity for the inhabit in open space. District: Kowloon Bay Year: 1981 Typology: Courtyard Floor: 1 Ownership: People’s Place #我港 #kongcept #kongcept_archi #hkshoppingcentre #hkestate #香港文化 #hkculture #屋邨商場 #hkpublicspace #公共空間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建生邨商場:菱形牽成和諧對稱的視覺畫面,顯屋邨商場的建築美學
菱形牽成和諧對稱的視覺畫面,突顯屋邨商場的建築美學/ 建生邨商場算是「中庭式」(Atrium Type)商場的一大代表。商場以粉紅式的菱形和三角形作主為線條,構成了一個和諧和對稱的中庭空間,這裡看到的建築美學比現有很多大型商場都來得優美。而據說紅調的設計是呼應原址舊有的紅磚廠。除了商場門外的公共空間外,商場內上層四周都有座位,好讓居民在這休息。可惜的是與恆安邨商場一樣,在門口加建的扶手電梯阻礙了成個商場原有的流動性。值得一提是商場後方與住宅區域連接的連橋:簡潔的圖形、線條,搶眼的粉紅色與藍色,讓你暫時逃到了一個不同的時空。 地區: 屯門 建造年份: 1989 建築類型: 中庭式 樓層: 3 持有公司: 領展 Kin Sang Estate Shopping Centre/ The rhombus forms a harmonious and symmetrical visual picture, highlighting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of the estate shopping centres/ It can be called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Atrium Type" shopping centre. Taking pink diamonds and triangles as the main line, they formed a harmonious and symmetrical atrium space.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seen here are even more polished than many large shopping malls. Some said that the design of the red tone echoes the old red brick factory on the original site. District: Tuen Mun Year: 1989 Typology: Atrium Floor: 2 Ownership: LINK Reit #香港屋邨 #屋邨商場 #hkshoppingcentre #香港自救 #hongkongshoppingmall #shoppingmall #pops #hongkongestate #estatelife #hkcommunity #廣福邨 #hkdevelopment #hkarchitecture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皇都嘅集體回憶係「集」邊個嘅「體」? 鄧麗君我個仔已經唔識啦!」 上回有輕輕講過皇都戲院被忽視的歷史價值,不單是它那十分少見的外露「飛拱結構」,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著一段娛樂文化的歷史。我港有幸被邀請去參觀皇都戲院, @walk.in.hong.kong 介紹了很多關於皇都的故事。 北角作為「小上海」印證著香港娛樂文化的發展/ 相信大家都知道北角是個「小福建」,但其實這裡成為福建人的聚居地前是個「小上海」。早在四十年代很多上海人因內地政局不穩而南移香港,而這些上海人不少是從商的有錢人,他們把上海的時尚文化、生活品味和精彩的夜生活帶到了北角。你有曾想像過早在四十年代已經有一站式遊樂園、夜總會和戲院?風靡一時的新麗池夜總會,一座大廈竟然擁有溜冰場、舞廳和泳池等娛樂設備。 將香港和世界連繫的戲院/ 而皇都戲院前身的璇宮戲院正正在這個奢華娛樂文化背景中出現。璇宮戲院是國際級的戲院,吸引了世界頂尖的古典音樂家和香港著名音樂家登台,例如鄧麗君等,把香港與國際連繫著。其後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改建了停車場成商場和加建了住宅大廈。它一直作為粵劇和世界級表演,後期成為電影放映的重要平台,緊緊相扣著北角這個社區。建築師羅慶鴻質問皇都是「集」誰的「體」,我會說它可能不是你的回憶,但它告訴了我關於北角這個社區的歷史和故事,以至它對香港文娛發展的深遠影響。 從社區看建築的價值/ 古蹟辦有它一套準則去評審一棟建築是否具有成為歷史建築的價值,包括歷史、建築、社會價值、組合價值、保持原貌程度、及罕有程度。但當中其實有很大的空間去詮釋這些準則。而往住被忽視的是建築在社會的價值。當然很多人會說皇都戲院的社會價值只是過去的事,現在只剩外殼。但正正是這些建築承載著與你有關的社區故事,它塑造了該社區的形象和性格,而這些多樣性的社區才構成了香港這個地方。我們更應該利用這些歷史建築的故事加以活化並承傳下去。我很高興聽到新世界主動提出要活化皇都戲院,更希望開放飛拱作公共空間。最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同行的 @charlescwlai 說的:「以前北角沒有高樓大廈,皇都顯得很凸;如今高樓大廈林立,皇都便顯得凹下去了。」但不論凹凸,它依舊是特別的存在。 #kongcept #我港 #皇都戲院 #再說皇都 #保育 #古蹟保育項目 #CreatingSharedValue #LivingHeritage #Conservation #PreserveHKhistory #Revitalisation #StateTheatre #neverendingstory #kongcept_community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大牌檔: (二) 活化社區 - 被淘汰的高級Food Court
大牌檔的個性/🔥 上回提到大牌檔的歷史,但大牌檔其實有甚麼價值?價值的衡量因人而異,但對於香港的飲食文化、活化社區(Community Bonding)和旅遊業的發展上有一定的潛力。作為香港街頭飲食的代表者,大牌檔不論在環境和食物上都極具特色:見證了香港飲食發展和貢獻著香港人的日常;無驅無束的環境與生活的調劑;火水爐的高熱火焰與大鍋氣小炒;木摺檯和摺凳和那綠色巨型鐵皮箱。 活化社區(Community Bonding)/🤝 大牌檔把商鋪與街道連結成一個地方,營運成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開放式廚房和飲食環境有效地放大了所屬公共空間(Public Space)的社交空間元素,利用其豪爽的本土風味把食客和路人帶進同一個氛圍。猶如英國街頭看見的那些戶外咖啡室,美國沙灘旁的那些酒吧,傳統大牌檔文化本質上能活化社區或成為玩樂熱點的常客。在香港,只有這裏能無驅無束地與三五知己吃一頓飯,充滿壓力的香港人正正需要這樣的調劑。 哪裏找沒有創意的人?香港政府/⚫️ 隨時代進步,舊有事物自然會被淘汰,那麼你認為大牌檔是否已經過時?其實長久以來困擾大牌檔的都是衛生問題、擠滿狭窄街道所產生的安全問題和排污問題,均是技術上的小障礙。但大牌檔的獨特個性還深深吸引著外國的朋友們,滿載著港人的集體回憶,問題只是港府或商家不懂得利用香港人的飲食文化,如能在保留其個性的前提下把排污及衛生等問題處理好便能好好地發展。#有志者事竟成 香港是美食天堂?高級Food Court?/👼 香港為何被譽為美食天堂,是全世界米芝蓮星數top3地區、有美麗的海港夜景,但香港本土飲食文化呢?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但漸漸失去了自身的特色(cultural identity),成為一個沒有靈魂的容器/工具。在香港,建築方面的保育較易被大衆察覺,但各種非文質文化遺產或軟文化則尚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文化的流失亦與市民本身有關,請不要只青睞外國的好,請不要只引入外國的好,請嘗試借鑑外國的優點去好好地孕育本地既有的文化,希望我港能助你發現到這些被遺忘的寶藏。或許他日,大牌檔文化將會成為外國人的借鑑對象。 Authentic HK Dining Experience/🇭🇰 What is the value of Dai Pai Dong? As a representative of street food in Hong Kong, Dai Pai Dong is distinctive in terms of environment and food. Iconically, it is a giant green metal box and serve foods cooked by Kerosene Stove, strong firepower. Such firepower injects “Wok Hei” into every dish, each dish can be made in a “hot” wink with a balanced dry body and delicious charred taste. By the way, remember to order a bottle of Blue Girl, it is a perfect pairing with food full of “Wok Hei” . In addition, as traditional Dai Pai Dong is integrated into the public street to operate and become part of Hong Kong, its open-air kitchen and dining area effectively amplify the social space element of the public space. It uses its rich local flavour to bring diners and passersby into the same atmosphere. Similar to the outdoor cafes on the streets of the UK, the bars beside the beach in the US, the traditional Dai Pai Dong culture can definitely revitalize the community or even become a famous spot. Its must be more fascinating than restaurants that you cannot even speak up freely with your friends. Dai Pai Dong is yet to be rescued or fully utilised. #我港 #kongcept #我港生活 #大牌檔 #daipaidong #香港文化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港式保育後的中環街市,能成為承傳或創造文化的載體?
PMQ將宿舍變成文創中心或是大館將監獄變成博物館,但不是所有活化項目都能複制的,當然在香港,成本效益是很重要的考量,大館算是相對成功的背後是因為有賽馬會支撐開支。那「#中環街市」又如何能達到商業、保育及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 📽從創先河到被迫停業的中環街市/ 中環街市建於1850年,於1938重建成現在具「包浩斯風格」的現代主義建築,因「形式源於功能」,其外觀與開放式空間創當時街市設計的先河。中環街市曾經亦是全東南亞最大的肉類市場。可惜它身處中環商業核心地帶,未能跟隨城市發展的步伐,終於在2003年停止營業。至今成為「新假期」標題中的「歐式日光庭園+舊建築活化打卡位+過百檔本地文青小店/酒吧餐廳/掃街小食」。 📽香港的街市文化/ 街市對於香港人除了是個買新鮮貨的好地方,還是連繫彼此的重要社區脈絡。中環街市正是百年間半山與中上環居民的聚腳點。而它從1842年經歷了三次的重建,承傳到現在的是它在社區發揮的功能及街市文化,建築的設計亦呼應著這功能。街市檔戶世代相傳,例如有魚販從1939年開業,後由子承父業,營運至街市的最後一天。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中環街市的活化成果。結業前的101個檔口只有13個能回到「街市」,再經過18年的空窗期,世代相傳的檔口早以被迫終斷。取而代之的是咖啡店、文創小店、餐廳、超市。加上被美化的水磨石檔口和樓梯;把街市兩邊分隔開的玻璃,「中環街市」的影子蕩然無存。 📽如何脫離「港式保育」?/ 如以「文化」和「社區」角度去量度活化的結果,那我們要思考的是「中環街市如何成為載體去承傳過往的文化價值或創造新的文化價值。」第一步當然是超越「得返個殼」的建築層面保育,但只是保留街市的功能不合乎這時代的社會需要,過度商業化的設計與營運難為孕育新的文化價值。大館算是平衡到兩者的利益,卻需要龐大資源去支撐。 而在「社區層面」來看,如果以中環街市為起點向上走兩條街,已經是士丹利街的大牌檔,結志街的蘭芳園,嘉咸街的街市和香港最舊的唐樓永和號。中環街市又能否與這些地方產生關係?它能夠成為半山和商業區社區橋樑? 的確保育活化的課題複雜,值得大家思考。 保育案例參考: - #中環立法會大樓,原為高等法院 - #香港大學堂,原為杜格拉斯堡(住宅)、傳道會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原為英軍宿舍 保育文章參考: - 活化與保育/ 許焯權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鴛鴦-茶室與咖啡廳
「鴛鴦」的作者拜訪了25間咖啡店與茶室,透過訪談形式深入認識了每個地方的故事與設計含意,利用故事陳述與設計構想角度,幫助讀者認識設計背後的意圖、感受空間的意義。就讓我港率先為大家介紹3間書中的Coffee 和 Tea house吧! 1⃣Common Ground/ 320ft2/ Tong Lau 要在唐樓創造新的社區空間又要保持戰前建築的原有風貌絕對不是易事。店主希望創建一個以社區為中心的咖啡店,他們覺得客戶和員工彼此都是朋友和鄰居。他們在店外的花崗岩階梯上建了一級級木座椅,將cafe延伸到街道上,展現了買少見少的街道文化。 2⃣Teakha茶家/ 1000ft2/ Shophouse 店內的設計樸實而溫和,店主強調的是家的味道,她希望能重拾自己的家族傳統 - 於每個下午享受茶與糕點。而店外的擺設與座位綿延了一整個街區,遮陽篷、種植植物和鬆散的座位,建構了獨一無二而充滿趣味的社區空間。可惜的是Teakha將於月底結束營業,大家要把握最後機會! 3⃣Basao Tea/ 1200ft2/ Tong Lau Basao重新詮釋了如何將傳統茶道融合現代城市人生活。 店內設計像是日本的花園小徑茶館,平緩坡道與竹子場景帶你暫時遠離外界的喧囂。仔細看看你腳下的瓷磚,設計師加入Basao自家遠在安溪的茶園土壤,被固定在水泥中的土壤壓成定制的瓷磚。 而茶樹碎片則嵌入地板、牆壁和櫃檯的瓷磚中。空間的感受結合了禪的平靜與茶室獨一無二的特質。 //致建築師、設計師、香港人:// //讓我們感受這一波咖啡店與茶室的浪潮吧! 也千萬別忘了感受生活! // 🎁 📖《我港 Kongcept》Giveaway!!!📖 🎁 Step 1 - 留言分享一個你最印象深刻的香港咖啡店和茶室 + Tag至少兩位朋友 Step 2 - 分享這個post到story,tag @yuen_yeung and @kongcept852 Step 3 - Follow 我港Kongcept 然後把story截圖DM給 @kongcept852 Purchase Link: https://www.buildingnarrative.com/store Common Ground/ 320ft2/ Tong Lau It is not easy to create a new community within a tenement house while maintaining the original style of the pre-war building. The owners want to create a community-centric coffee shop. They feel that customers and employees are friends and neighbours to each other. Teakha / 1000ft2/ Shophouse The design of the teahouse is simple. The owner emphasizes the taste of home. She hopes to revive her family tradition-enjoying tea and pastries every afternoon. The interior spills into a public lane, where awnings, plants and loose seats construct a casual yet inviting community space. Basao Tea/ 1200ft2/ Tong Lau Basao reinterprets the traditional tea houses in a modern urban settings. 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tiles under your feet. Earth, which gives the tile its colour and texture, is sourced from Basao’s own tea plantation in Anxi, China. The plantation soil is set in cement and pressed into tiles. 🎁 📖《我港 Kongcept》 Giveaway !!!📖 🎁 Step 1-Comment to share your impressions of coffee and tea houses in HK + Tag at least two friends Step 2-Share this post to IG story, tag @yuen_yeung and @kongcept852 Step 3-Follow us and screenshot the story and DM to @kongcept852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香港居屋(二):今時今日,居屋也是香港百萬富翁的上樓希望
//香港連續11年世界樓價最難負擔城市// //樓價中位數達收入中位數的20.7倍// //意思係不吃不喝都要存20.7年錢先買到樓// 💬對,現實就是: 「以前我哋叫百萬富翁,依加即使有過百萬連個車位都可能買唔到。」 話雖如此,香港人對於置業的願望從未降低(肺炎都無影響)。對夾心階層來說最渴望就是能透過買居屋以實現上樓願望。 上回提到,首次有私人發展商推出資助置業房屋計劃。但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居屋,但對於這背景你又知多少?居屋全名為居者有其屋計劃,此計劃是以比市價略低的價格出售的永久公營房屋予合資格的申請人。在2019年,大概有15%的香港市民住在居屋。 綠表?白表? 為何綠表成功申請機會較大🤔?/ 居屋設有綠表(正租住或輪候公屋的居民,或公務員房屋資助制度下申請居屋配額的公務員)及白表(非公屋居民)的申請制度。事實上,居屋的原意是透過安排較富裕的公屋住戶置業,從而騰出公屋單位給更有需要人士,促進社會流動性。所以整個計劃比較側重綠表的申請,約八成單位都是給予綠表申請。白表只佔餘下的兩成,白表本是優化計劃,避免有人為購買居屋而申請租住公屋單位,影響真正有需要的市民。 什麼是補地價,價錢有優惠?/ 香港所有土地由政府擁有,若發展商要買地起樓,就要先向政府支付地價。若政府用自己的地來興建公營房屋,地價就會由一般買家支付。不過,政府為協助市民置業上車,推售居屋時,一般會提供折扣額,讓合資格買家能夠以比市價低的價錢置業,變相免地價。當然免地價房屋也有轉售限制,業主如想出售或出租,需視乎準買家的身份,可以須先向政府補地價。假設,業主想於公開市場出售或出租或單位,就要先補地價,才能解除轉讓限制。相反,若業主不打算公開市場轉讓單位,可以選擇轉讓予持有「購買資格證明書」之合資格人士,如綠表人士或白居二配額持有者,如此就不用補地價。不過,業主在政府認可的第二市場轉讓單位,就不能自行定價了。 #我港 #kongcept #我港建築 #archi_kongcept #居屋 #香港屋邨 #屋邨商場 #hkshoppingcentre #香港自救 #hongkongshoppingmall #shoppingmall #pops #hongkongestate #estatelife #hkcommunity #綠表 #hkdevelopment #hkarchitecture #上車 #買樓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港式保育後的中環街市,能成為承傳或創造文化的載體?
PMQ將宿舍變成文創中心或是大館將監獄變成博物館,但不是所有活化項目都能複制的,當然在香港,成本效益是很重要的考量,大館算是相對成功的背後是因為有賽馬會支撐開支。那「#中環街市」又如何能達到商業、保育及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 📽從創先河到被迫停業的中環街市/ 中環街市建於1850年,於1938重建成現在具「包浩斯風格」的現代主義建築,因「形式源於功能」,其外觀與開放式空間創當時街市設計的先河。中環街市曾經亦是全東南亞最大的肉類市場。可惜它身處中環商業核心地帶,未能跟隨城市發展的步伐,終於在2003年停止營業。至今成為「新假期」標題中的「歐式日光庭園+舊建築活化打卡位+過百檔本地文青小店/酒吧餐廳/掃街小食」。 📽香港的街市文化/ 街市對於香港人除了是個買新鮮貨的好地方,還是連繫彼此的重要社區脈絡。中環街市正是百年間半山與中上環居民的聚腳點。而它從1842年經歷了三次的重建,承傳到現在的是它在社區發揮的功能及街市文化,建築的設計亦呼應著這功能。街市檔戶世代相傳,例如有魚販從1939年開業,後由子承父業,營運至街市的最後一天。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中環街市的活化成果。結業前的101個檔口只有13個能回到「街市」,再經過18年的空窗期,世代相傳的檔口早以被迫終斷。取而代之的是咖啡店、文創小店、餐廳、超市。加上被美化的水磨石檔口和樓梯;把街市兩邊分隔開的玻璃,「中環街市」的影子蕩然無存。 📽如何脫離「港式保育」?/ 如以「文化」和「社區」角度去量度活化的結果,那我們要思考的是「中環街市如何成為載體去承傳過往的文化價值或創造新的文化價值。」第一步當然是超越「得返個殼」的建築層面保育,但只是保留街市的功能不合乎這時代的社會需要,過度商業化的設計與營運難為孕育新的文化價值。大館算是平衡到兩者的利益,卻需要龐大資源去支撐。 而在「社區層面」來看,如果以中環街市為起點向上走兩條街,已經是士丹利街的大牌檔,結志街的蘭芳園,嘉咸街的街市和香港最舊的唐樓永和號。中環街市又能否與這些地方產生關係?它能夠成為半山和商業區社區橋樑? 的確保育活化的課題複雜,值得大家思考。 保育案例參考: - #中環立法會大樓,原為高等法院 - #香港大學堂,原為杜格拉斯堡(住宅)、傳道會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原為英軍宿舍 保育文章參考: - 活化與保育/ 許焯權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皇都嘅集體回憶係「集」邊個嘅「體」? 鄧麗君我個仔已經唔識啦!」 上回有輕輕講過皇都戲院被忽視的歷史價值,不單是它那十分少見的外露「飛拱結構」,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著一段娛樂文化的歷史。我港有幸被邀請去參觀皇都戲院, @walk.in.hong.kong 介紹了很多關於皇都的故事。 北角作為「小上海」印證著香港娛樂文化的發展/ 相信大家都知道北角是個「小福建」,但其實這裡成為福建人的聚居地前是個「小上海」。早在四十年代很多上海人因內地政局不穩而南移香港,而這些上海人不少是從商的有錢人,他們把上海的時尚文化、生活品味和精彩的夜生活帶到了北角。你有曾想像過早在四十年代已經有一站式遊樂園、夜總會和戲院?風靡一時的新麗池夜總會,一座大廈竟然擁有溜冰場、舞廳和泳池等娛樂設備。 將香港和世界連繫的戲院/ 而皇都戲院前身的璇宮戲院正正在這個奢華娛樂文化背景中出現。璇宮戲院是國際級的戲院,吸引了世界頂尖的古典音樂家和香港著名音樂家登台,例如鄧麗君等,把香港與國際連繫著。其後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改建了停車場成商場和加建了住宅大廈。它一直作為粵劇和世界級表演,後期成為電影放映的重要平台,緊緊相扣著北角這個社區。建築師羅慶鴻質問皇都是「集」誰的「體」,我會說它可能不是你的回憶,但它告訴了我關於北角這個社區的歷史和故事,以至它對香港文娛發展的深遠影響。 從社區看建築的價值/ 古蹟辦有它一套準則去評審一棟建築是否具有成為歷史建築的價值,包括歷史、建築、社會價值、組合價值、保持原貌程度、及罕有程度。但當中其實有很大的空間去詮釋這些準則。而往住被忽視的是建築在社會的價值。當然很多人會說皇都戲院的社會價值只是過去的事,現在只剩外殼。但正正是這些建築承載著與你有關的社區故事,它塑造了該社區的形象和性格,而這些多樣性的社區才構成了香港這個地方。我們更應該利用這些歷史建築的故事加以活化並承傳下去。我很高興聽到新世界主動提出要活化皇都戲院,更希望開放飛拱作公共空間。最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同行的 @charlescwlai 說的:「以前北角沒有高樓大廈,皇都顯得很凸;如今高樓大廈林立,皇都便顯得凹下去了。」但不論凹凸,它依舊是特別的存在。 #kongcept #我港 #皇都戲院 #再說皇都 #保育 #古蹟保育項目 #CreatingSharedValue #LivingHeritage #Conservation #PreserveHKhistory #Revitalisation #StateTheatre #neverendingstory #kongcept_community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廣源邨商場: (二) 視覺的分散與吸引力, 你能從城門河注視廣源鐘樓?
視覺的分散與吸引/ 上回介紹了廣源邨之所以會分成九棟建築是因為建築師江焯勳希望為這社區提供更加額外的居住空間。而他的設計意念是由建築的規劃帶到建築的細節上。當你置身於兩層樓高的商場建築的範圍,除了因建築比例與人們接近而提高親密感,你的視線也會被它們吸引著,加上他選用的紅磚外牆與石屎造的住宅塔樓造成強烈對比,令你能夠忽略包圍著你的住宅塔樓。而最著名的鐘樓不只塑造了西方小鎮的氣氛,其實他希望人們在山下的城門河也能夠遠看到鐘樓,就知道這裡是廣源邨,建立廣源邨的獨特形象。 優秀的建築是用時間去證明/ 其實這種街區小鎮的商場規劃在內地十分流行,例如北京的太古里和深圳的深業上城也有類似手法,但建築師江焯勳早在三十年前已經實行了。最令我體會最大的是跟出至他設計的新翠邨商場一樣,卻是三十年不變。這裡沒有一絲領展的改動,甚至沒有領展參與管理的痕跡,走進商場裡的茶記,你還可以吃到不需三十元的燒味飯,這裡的時空減慢了。證明了優秀的建築設計既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洗禮,更能抵抗不預計的社會經濟變化。 地區: 沙田 建造年份: 1989 建築類型: 庭院式 樓層: 2 持有公司: 領展 Visual Distraction and Attraction All commercial blocks are built by red bricks and pitch roofs. The materiality was intentionally contrasted to the concrete housing blocks in the surrounding. Blocks were carefully positioned to distract residents’ visibility to high rising housing blocks. They are attracted by 2-storey high buildings along the journey, that zooming back into a more human-friendly and touchable scale. The clock tower intended to be the mutual attachment of place for resident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tower allows itself to be revealed down from the Shing Mun River. District: Sha Tin Year: 1989 Typology: Courtyard Floor: 2 Ownership: LINK Reit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廣源邨商場: (一) 走進歐陸小鎮, 集九座建築而成的商場
你或許會疑惑這紅磚鎮在香港嗎? 這竟是商場?!🧱 我港的早前訪問了設計廣源邨的建築師江焯勳Joseph,了解不少關於廣源邨設計背後的理念。Joseph時任職房屋署助理署長,擁有「沙皇」的稱號,因為他在七十到八十年代設計了當時沙田區絕大部份的公共屋邨,包括龍亨邨、瀝源邨、和我港介紹過的新翠邨 (註1)。 行人優先的規劃/ 八十年代的新城鎮公屋規劃盛行社區自給自足的發展模式,身處於山腳的廣源邨也不例外。Joseph提到他認為公屋的空間不足以居民去生活,所以希望在邨內提供更多地方讓居民使用,制造「額外的居住空間」。廣源邨使用了人車分隔規劃。邨內則能提供一個安全而可步行的空間,並提供社區和商業設施。他巧妙地安排了一條快捷和一條正常路線供居民穿梭,一條設置在邨的外圍供居民直通巴士站與不同屋苑;另一條則藏在邨內不同商業建築之間。 商場 = 九座建築+三十六面牆/ 他將商場分成九座兩層高的商業建築散佈在邨的中心,靈感來自於這個地區周邊的鄉村,所以這些商業建築就像鄉村內的村屋般。為乎擋雨的實際需要,九座商業建築都由有蓋的通道串連著,但他希望居民不被上蓋限制著行走的動向,能自由地生活於大自然裡。而這些建築外則是創造了不同的公共空間,你可以看到一些老人在較隱閉的角落下棋和聊天;另一些老人聚集在中央廣場等待餐廳派中午飯(註2);還有一些人在看似古老的噴水池旁休息。人們真的在這裡生活著。這裡亦因為規劃上的限制令廣源商場逃過了翻新加租的命運,更加關於租金的分析,一定要看 @explainerhk 最新的post! 原來商場租金按商場級數去分類!(圖4) 能打造成歐陸小鎮般不只是規劃上的考量,還有更多設計上的心思!下回再續! 記得follow @kongcept852 ! 最後如果有興趣在4月24號參觀廣源商場的朋友可以向我們報名或DM @building_narrative ! 地區: 沙田 建造年份: 1989 建築類型: 庭院式 樓層: 2 持有公司: 領展 註(一)重溫: 新翠邨商場的一片綠洲 註(二)重溫: 廣源邨的日常 An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with the architect Joseph Kong Churk-fan, who designed Kwong Yuen Estate and most of the estates in Sha Tin district. Joseph explained the design concept, particularly of the Kwong Yuen project. 9 blocks; 36 facades/ His design approach was to position nine small blocks at the centre of the estate, responding to the surrounding villages in the hill. All blocks are linked by canopies, which shaped various type of open space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quality. Men are doing gambling in covered open space; the elderly are sitting at the central open space surrounding by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Aged fountains can be found in some of the open space. If you wish to visit the Kwong Yuen shopping centre with us on 24/4, please contact us or DM @buildingnarrative! District: Sha Tin Year: 1989 Typology: Courtyard Floor: 2 Ownership: LINK Reit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