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要有光·光房: 不只為給你一個家,而是讓你有機會再出發/
March 31, 2021

「 他們不需要我們的錢,而是需要給他們空間,給他們一條出路。」要有光的宗旨不單只是要提供一個住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給這些「短貧戶」一個機會去重建向上流動力。其實有不少處於貧窮的人,他們是有能力和有目標的,他們只是欠一個空間和機會去踏出脫貧的那步,而「要有光」正正希望住戶能靠自己行出這一大步,他作為同行者,為住戶配對到一位「短貧戶教練」。教練會訓練租戶訂立個人發展目標。他們重視租戶經濟性發展及非經濟性發展的平衡,提升租戶的創造力及向上流動力,希望即使租戶在三年租約期後仍能靠自己找出有效的方法及累積到足夠的成效,去「畢業」遷出及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建造可持續發展的社區網絡/

你有多久沒有跟鄰居交流?「要有光」其中一個的抱負是組織這些光房成為社區網絡。尤其「光房」租戶多為單親家庭,建立良好的鄰里關係能給他們精神上的支持,有需要還請鄰居幫忙「救火」。他們的「短貧戶教練」既會收租也會經常關心租戶的社交狀況,又會舉辦活動令這些滿佈各區的「光房」連繫成一個社區。而在深井的「光屋」因針對貧窮家庭租戶,這裡更設有兒童活動室和社區苗圃,讓他們可以給子女一個跟蝸在劏房不一樣的童年。而上年新世界發展捐了一塊在天水圍的地皮計劃興建「光村」,希望針對青年租戶,提供創意文化空間,讓他們能夠利用自己興趣向上流。

🏙建公屋是解決房屋問題的唯一出路?資源共享的重要性/

不論是像新世界的大集團,還是散佈在各社區的小業主,其實香港有很多有心人,他們不為賺到盡,而想為社會盡點努力。但他們欠缺渠道去將自己的物業回饋社會,同時也有很多貧窮戶是有責任感和上進心想向上流。「要有光」正作為兩邊的中介人,為良心業主配對適合的租戶和提供管理的服務。其實香港有很多的閑置土地,「光屋」本來就是被棄用的工廠宿舍改建而成,我們為何不能利用這些現有的資源去提供過渡性空間給貧窮戶一個機會,從旁協助他們向上流?而不只是一味填海建更多公屋去解決問題。最令我印象深刻是「要有光」指有不少租戶能夠在三年內儲到六位數的積蓄,這證明靠自己上樓不是夢!

鏗鏘集: 光屋 link at bio

圖一攝: 馮漢柱

DID YOU KNOW ?
MILK TEA IS THE SPIRIT OF YOUNG TEENAGER OF HONG KONG
延伸文章
順利邨商場: 社區空間起伏流動的粗獷主義
順利邨商場🏢 粗獷主義,社區空間的起伏流動/ 順利邨商場並沒有很明確的邊界,其商場範圍是以舊長型屋苑的建築輪廓作基本規劃,由於整個屋邨窄而長,商場空間像河流般穿梭於兩邊屋苑之中。街市和停車場坐落在屋邨的平台下,而平台上方的行人走道不僅連接了所有屋苑間的商鋪,而且塑造了多個高低起伏的休閒和靜態開放空間。 錯層的空間塑造了被包圍的安全感,並且讓地面的途人容易分辨方向。 商場的形態展現了不少粗野主義的元素。建築群著重表達出十分厚實的橫向感,以較幼的結構柱作支撐,長而窄的窗口更伸延其橫向感。 空間的上下流動與粗獷主義堅實的對比營造了順利邨商場的獨特風格。 地區: 順利 建造年份: 1978 建築類型: 平台式 樓層: 3 持有公司: 領展 Shun Lee Commercial Centre 🏢 Brutalism, the contrast of flowing community space/ The entire shopping centre flows according to the contours of slab block housing of the estate. The market and car park sit at the ground. The walkway at above not only links retail stores at all housing blocks, but it also shapes multiple voids for recreational and static open space. The open space at the split level suggests a secure spatial quality between two levels and become easily accessible from the ground to the retail level. The shopping centre presents itself as the architectural significance of brutalism. Slabs run with thin columns with large cantilevered masses and thick windows. The contrast between flowing spatial organisation and the rooted brutalism style comes into a unique identity in Shun Lee Shopping Centre. District: Shun Lee Year: 1978 Typology: Podium Floor: 3 Ownership: Link Reit #我港 #kongcept #kongcept_community #順利邨 #香港屋邨 #屋邨商場 #hkshoppingcentre #香港自救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港式保育後的中環街市,能成為承傳或創造文化的載體?
PMQ將宿舍變成文創中心或是大館將監獄變成博物館,但不是所有活化項目都能複制的,當然在香港,成本效益是很重要的考量,大館算是相對成功的背後是因為有賽馬會支撐開支。那「#中環街市」又如何能達到商業、保育及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 📽從創先河到被迫停業的中環街市/ 中環街市建於1850年,於1938重建成現在具「包浩斯風格」的現代主義建築,因「形式源於功能」,其外觀與開放式空間創當時街市設計的先河。中環街市曾經亦是全東南亞最大的肉類市場。可惜它身處中環商業核心地帶,未能跟隨城市發展的步伐,終於在2003年停止營業。至今成為「新假期」標題中的「歐式日光庭園+舊建築活化打卡位+過百檔本地文青小店/酒吧餐廳/掃街小食」。 📽香港的街市文化/ 街市對於香港人除了是個買新鮮貨的好地方,還是連繫彼此的重要社區脈絡。中環街市正是百年間半山與中上環居民的聚腳點。而它從1842年經歷了三次的重建,承傳到現在的是它在社區發揮的功能及街市文化,建築的設計亦呼應著這功能。街市檔戶世代相傳,例如有魚販從1939年開業,後由子承父業,營運至街市的最後一天。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中環街市的活化成果。結業前的101個檔口只有13個能回到「街市」,再經過18年的空窗期,世代相傳的檔口早以被迫終斷。取而代之的是咖啡店、文創小店、餐廳、超市。加上被美化的水磨石檔口和樓梯;把街市兩邊分隔開的玻璃,「中環街市」的影子蕩然無存。 📽如何脫離「港式保育」?/ 如以「文化」和「社區」角度去量度活化的結果,那我們要思考的是「中環街市如何成為載體去承傳過往的文化價值或創造新的文化價值。」第一步當然是超越「得返個殼」的建築層面保育,但只是保留街市的功能不合乎這時代的社會需要,過度商業化的設計與營運難為孕育新的文化價值。大館算是平衡到兩者的利益,卻需要龐大資源去支撐。 而在「社區層面」來看,如果以中環街市為起點向上走兩條街,已經是士丹利街的大牌檔,結志街的蘭芳園,嘉咸街的街市和香港最舊的唐樓永和號。中環街市又能否與這些地方產生關係?它能夠成為半山和商業區社區橋樑? 的確保育活化的課題複雜,值得大家思考。 保育案例參考: - #中環立法會大樓,原為高等法院 - #香港大學堂,原為杜格拉斯堡(住宅)、傳道會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原為英軍宿舍 保育文章參考: - 活化與保育/ 許焯權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香港居屋(二):今時今日,居屋也是香港百萬富翁的上樓希望
//香港連續11年世界樓價最難負擔城市// //樓價中位數達收入中位數的20.7倍// //意思係不吃不喝都要存20.7年錢先買到樓// 💬對,現實就是: 「以前我哋叫百萬富翁,依加即使有過百萬連個車位都可能買唔到。」 話雖如此,香港人對於置業的願望從未降低(肺炎都無影響)。對夾心階層來說最渴望就是能透過買居屋以實現上樓願望。 上回提到,首次有私人發展商推出資助置業房屋計劃。但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居屋,但對於這背景你又知多少?居屋全名為居者有其屋計劃,此計劃是以比市價略低的價格出售的永久公營房屋予合資格的申請人。在2019年,大概有15%的香港市民住在居屋。 綠表?白表? 為何綠表成功申請機會較大🤔?/ 居屋設有綠表(正租住或輪候公屋的居民,或公務員房屋資助制度下申請居屋配額的公務員)及白表(非公屋居民)的申請制度。事實上,居屋的原意是透過安排較富裕的公屋住戶置業,從而騰出公屋單位給更有需要人士,促進社會流動性。所以整個計劃比較側重綠表的申請,約八成單位都是給予綠表申請。白表只佔餘下的兩成,白表本是優化計劃,避免有人為購買居屋而申請租住公屋單位,影響真正有需要的市民。 什麼是補地價,價錢有優惠?/ 香港所有土地由政府擁有,若發展商要買地起樓,就要先向政府支付地價。若政府用自己的地來興建公營房屋,地價就會由一般買家支付。不過,政府為協助市民置業上車,推售居屋時,一般會提供折扣額,讓合資格買家能夠以比市價低的價錢置業,變相免地價。當然免地價房屋也有轉售限制,業主如想出售或出租,需視乎準買家的身份,可以須先向政府補地價。假設,業主想於公開市場出售或出租或單位,就要先補地價,才能解除轉讓限制。相反,若業主不打算公開市場轉讓單位,可以選擇轉讓予持有「購買資格證明書」之合資格人士,如綠表人士或白居二配額持有者,如此就不用補地價。不過,業主在政府認可的第二市場轉讓單位,就不能自行定價了。 #我港 #kongcept #我港建築 #archi_kongcept #居屋 #香港屋邨 #屋邨商場 #hkshoppingcentre #香港自救 #hongkongshoppingmall #shoppingmall #pops #hongkongestate #estatelife #hkcommunity #綠表 #hkdevelopment #hkarchitecture #上車 #買樓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皇都嘅集體回憶係「集」邊個嘅「體」? 鄧麗君我個仔已經唔識啦!」 上回有輕輕講過皇都戲院被忽視的歷史價值,不單是它那十分少見的外露「飛拱結構」,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著一段娛樂文化的歷史。我港有幸被邀請去參觀皇都戲院, @walk.in.hong.kong 介紹了很多關於皇都的故事。 北角作為「小上海」印證著香港娛樂文化的發展/ 相信大家都知道北角是個「小福建」,但其實這裡成為福建人的聚居地前是個「小上海」。早在四十年代很多上海人因內地政局不穩而南移香港,而這些上海人不少是從商的有錢人,他們把上海的時尚文化、生活品味和精彩的夜生活帶到了北角。你有曾想像過早在四十年代已經有一站式遊樂園、夜總會和戲院?風靡一時的新麗池夜總會,一座大廈竟然擁有溜冰場、舞廳和泳池等娛樂設備。 將香港和世界連繫的戲院/ 而皇都戲院前身的璇宮戲院正正在這個奢華娛樂文化背景中出現。璇宮戲院是國際級的戲院,吸引了世界頂尖的古典音樂家和香港著名音樂家登台,例如鄧麗君等,把香港與國際連繫著。其後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改建了停車場成商場和加建了住宅大廈。它一直作為粵劇和世界級表演,後期成為電影放映的重要平台,緊緊相扣著北角這個社區。建築師羅慶鴻質問皇都是「集」誰的「體」,我會說它可能不是你的回憶,但它告訴了我關於北角這個社區的歷史和故事,以至它對香港文娛發展的深遠影響。 從社區看建築的價值/ 古蹟辦有它一套準則去評審一棟建築是否具有成為歷史建築的價值,包括歷史、建築、社會價值、組合價值、保持原貌程度、及罕有程度。但當中其實有很大的空間去詮釋這些準則。而往住被忽視的是建築在社會的價值。當然很多人會說皇都戲院的社會價值只是過去的事,現在只剩外殼。但正正是這些建築承載著與你有關的社區故事,它塑造了該社區的形象和性格,而這些多樣性的社區才構成了香港這個地方。我們更應該利用這些歷史建築的故事加以活化並承傳下去。我很高興聽到新世界主動提出要活化皇都戲院,更希望開放飛拱作公共空間。最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同行的 @charlescwlai 說的:「以前北角沒有高樓大廈,皇都顯得很凸;如今高樓大廈林立,皇都便顯得凹下去了。」但不論凹凸,它依舊是特別的存在。 #kongcept #我港 #皇都戲院 #再說皇都 #保育 #古蹟保育項目 #CreatingSharedValue #LivingHeritage #Conservation #PreserveHKhistory #Revitalisation #StateTheatre #neverendingstory #kongcept_community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大牌檔: (二) 活化社區 - 被淘汰的高級Food Court
大牌檔的個性/🔥 上回提到大牌檔的歷史,但大牌檔其實有甚麼價值?價值的衡量因人而異,但對於香港的飲食文化、活化社區(Community Bonding)和旅遊業的發展上有一定的潛力。作為香港街頭飲食的代表者,大牌檔不論在環境和食物上都極具特色:見證了香港飲食發展和貢獻著香港人的日常;無驅無束的環境與生活的調劑;火水爐的高熱火焰與大鍋氣小炒;木摺檯和摺凳和那綠色巨型鐵皮箱。 活化社區(Community Bonding)/🤝 大牌檔把商鋪與街道連結成一個地方,營運成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開放式廚房和飲食環境有效地放大了所屬公共空間(Public Space)的社交空間元素,利用其豪爽的本土風味把食客和路人帶進同一個氛圍。猶如英國街頭看見的那些戶外咖啡室,美國沙灘旁的那些酒吧,傳統大牌檔文化本質上能活化社區或成為玩樂熱點的常客。在香港,只有這裏能無驅無束地與三五知己吃一頓飯,充滿壓力的香港人正正需要這樣的調劑。 哪裏找沒有創意的人?香港政府/⚫️ 隨時代進步,舊有事物自然會被淘汰,那麼你認為大牌檔是否已經過時?其實長久以來困擾大牌檔的都是衛生問題、擠滿狭窄街道所產生的安全問題和排污問題,均是技術上的小障礙。但大牌檔的獨特個性還深深吸引著外國的朋友們,滿載著港人的集體回憶,問題只是港府或商家不懂得利用香港人的飲食文化,如能在保留其個性的前提下把排污及衛生等問題處理好便能好好地發展。#有志者事竟成 香港是美食天堂?高級Food Court?/👼 香港為何被譽為美食天堂,是全世界米芝蓮星數top3地區、有美麗的海港夜景,但香港本土飲食文化呢?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但漸漸失去了自身的特色(cultural identity),成為一個沒有靈魂的容器/工具。在香港,建築方面的保育較易被大衆察覺,但各種非文質文化遺產或軟文化則尚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文化的流失亦與市民本身有關,請不要只青睞外國的好,請不要只引入外國的好,請嘗試借鑑外國的優點去好好地孕育本地既有的文化,希望我港能助你發現到這些被遺忘的寶藏。或許他日,大牌檔文化將會成為外國人的借鑑對象。 Authentic HK Dining Experience/🇭🇰 What is the value of Dai Pai Dong? As a representative of street food in Hong Kong, Dai Pai Dong is distinctive in terms of environment and food. Iconically, it is a giant green metal box and serve foods cooked by Kerosene Stove, strong firepower. Such firepower injects “Wok Hei” into every dish, each dish can be made in a “hot” wink with a balanced dry body and delicious charred taste. By the way, remember to order a bottle of Blue Girl, it is a perfect pairing with food full of “Wok Hei” . In addition, as traditional Dai Pai Dong is integrated into the public street to operate and become part of Hong Kong, its open-air kitchen and dining area effectively amplify the social space element of the public space. It uses its rich local flavour to bring diners and passersby into the same atmosphere. Similar to the outdoor cafes on the streets of the UK, the bars beside the beach in the US, the traditional Dai Pai Dong culture can definitely revitalize the community or even become a famous spot. Its must be more fascinating than restaurants that you cannot even speak up freely with your friends. Dai Pai Dong is yet to be rescued or fully utilised. #我港 #kongcept #我港生活 #大牌檔 #daipaidong #香港文化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順利邨商場: 社區空間起伏流動的粗獷主義
順利邨商場🏢 粗獷主義,社區空間的起伏流動/ 順利邨商場並沒有很明確的邊界,其商場範圍是以舊長型屋苑的建築輪廓作基本規劃,由於整個屋邨窄而長,商場空間像河流般穿梭於兩邊屋苑之中。街市和停車場坐落在屋邨的平台下,而平台上方的行人走道不僅連接了所有屋苑間的商鋪,而且塑造了多個高低起伏的休閒和靜態開放空間。 錯層的空間塑造了被包圍的安全感,並且讓地面的途人容易分辨方向。 商場的形態展現了不少粗野主義的元素。建築群著重表達出十分厚實的橫向感,以較幼的結構柱作支撐,長而窄的窗口更伸延其橫向感。 空間的上下流動與粗獷主義堅實的對比營造了順利邨商場的獨特風格。 地區: 順利 建造年份: 1978 建築類型: 平台式 樓層: 3 持有公司: 領展 Shun Lee Commercial Centre 🏢 Brutalism, the contrast of flowing community space/ The entire shopping centre flows according to the contours of slab block housing of the estate. The market and car park sit at the ground. The walkway at above not only links retail stores at all housing blocks, but it also shapes multiple voids for recreational and static open space. The open space at the split level suggests a secure spatial quality between two levels and become easily accessible from the ground to the retail level. The shopping centre presents itself as the architectural significance of brutalism. Slabs run with thin columns with large cantilevered masses and thick windows. The contrast between flowing spatial organisation and the rooted brutalism style comes into a unique identity in Shun Lee Shopping Centre. District: Shun Lee Year: 1978 Typology: Podium Floor: 3 Ownership: Link Reit #我港 #kongcept #kongcept_community #順利邨 #香港屋邨 #屋邨商場 #hkshoppingcentre #香港自救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要有光·光房: 不只為給你一個家,而是讓你有機會再出發/
要有光·光房💡🏠 👣不只為給你一個家,而是讓你有機會再出發/ 「 他們不需要我們的錢,而是需要給他們空間,給他們一條出路。」要有光的宗旨不單只是要提供一個住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給這些「短貧戶」一個機會去重建向上流動力。其實有不少處於貧窮的人,他們是有能力和有目標的,他們只是欠一個空間和機會去踏出脫貧的那步,而「要有光」正正希望住戶能靠自己行出這一大步,他作為同行者,為住戶配對到一位「短貧戶教練」。教練會訓練租戶訂立個人發展目標。他們重視租戶經濟性發展及非經濟性發展的平衡,提升租戶的創造力及向上流動力,希望即使租戶在三年租約期後仍能靠自己找出有效的方法及累積到足夠的成效,去「畢業」遷出及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建造可持續發展的社區網絡/ 你有多久沒有跟鄰居交流?「要有光」其中一個的抱負是組織這些光房成為社區網絡。尤其「光房」租戶多為單親家庭,建立良好的鄰里關係能給他們精神上的支持,有需要還請鄰居幫忙「救火」。他們的「短貧戶教練」既會收租也會經常關心租戶的社交狀況,又會舉辦活動令這些滿佈各區的「光房」連繫成一個社區。而在深井的「光屋」因針對貧窮家庭租戶,這裡更設有兒童活動室和社區苗圃,讓他們可以給子女一個跟蝸在劏房不一樣的童年。而上年新世界發展捐了一塊在天水圍的地皮計劃興建「光村」,希望針對青年租戶,提供創意文化空間,讓他們能夠利用自己興趣向上流。 🏙建公屋是解決房屋問題的唯一出路?資源共享的重要性/ 不論是像新世界的大集團,還是散佈在各社區的小業主,其實香港有很多有心人,他們不為賺到盡,而想為社會盡點努力。但他們欠缺渠道去將自己的物業回饋社會,同時也有很多貧窮戶是有責任感和上進心想向上流。「要有光」正作為兩邊的中介人,為良心業主配對適合的租戶和提供管理的服務。其實香港有很多的閑置土地,「光屋」本來就是被棄用的工廠宿舍改建而成,我們為何不能利用這些現有的資源去提供過渡性空間給貧窮戶一個機會,從旁協助他們向上流?而不只是一味填海建更多公屋去解決問題。最令我印象深刻是「要有光」指有不少租戶能夠在三年內儲到六位數的積蓄,這證明靠自己上樓不是夢! 鏗鏘集: 光屋 link at bio 圖一攝: 馮漢柱 #kongcept #我港 #kongcept_community #我港社區 #要有光 #光房 #過渡性房屋 #transitionalhousing #housingproblem #hkhousing #房屋問題 #newhousingmodel #NWD50 #WeCreate #WeAreArtisans #WeAreCSV #creatingsharedvalue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新翠邨商場: 綠洲與商場之間,真的需要明確的界線?
新翠邨商場🍃 綠洲與商場之間,真的需要明確的界線?/ 新翠商場分成兩部份,一邊是超級市場,另一邊與一座住宅塔樓融為一體。 商場入口與屋邨中央公園的綠化空間合併。 玻璃拱頂照映著商場的池塘中庭, 大量的綠化景觀和碎石花紋的外牆互相呼應。 樓梯正對著池塘的中央,彷佛在叫停你去細看這片綠洲間的片刻,但由於新建了自動扶梯,令原有的樓梯體驗被忽視了。 上到一樓推開其中一道防火門,通過走火通道,你便能到達隱藏在對面超市上方的球場。有趣的是雖然現為領展持有的商場,但除了地圖的平面設計是與其他領展商場統一外,經過40年的歲月,這裡設計保存的完整度罕有地高,就連代表新翠商場的原有LOGO仍能看到。 地區: 大圍 建造年份: 1983 建築類型: 走廊式 樓層: 2 持有公司: 領展 建築師: 江焯勳 Is there boundary between oasis and shopping centre?/ Sun Chui Shopping centre consists of two parts. One is the supermarket and the other one is integrated with a slab housing block. The building form is in line with the rectangular contour of the slab block. The entrance is merged with green and recreational space at the centre of the estate. A curved glass roof shines the human-made pond. The incredible amount of greenery and the use of stonework echo harmoniously with the pond. The staircase is orientated to observe the moments at the pond but is inhabited because of the newly built escalator at the opposite. Surprisingly, there is a secret bridge, behind a fire escape hallway, that links up the adjacent sports court above the supermarket block. District: Tai Wai Year: 1983 Typology: Arcade Floor: 2 Ownership: Link Reit Architect: Joseph Kong #我港 #kongcept #kongcept_community #新翠邨 #香港屋邨 #屋邨商場 #hkshoppingcentre #香港自救 #urbanoasis #城市綠洲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皇都嘅集體回憶係「集」邊個嘅「體」? 鄧麗君我個仔已經唔識啦!」 上回有輕輕講過皇都戲院被忽視的歷史價值,不單是它那十分少見的外露「飛拱結構」,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著一段娛樂文化的歷史。我港有幸被邀請去參觀皇都戲院, @walk.in.hong.kong 介紹了很多關於皇都的故事。 北角作為「小上海」印證著香港娛樂文化的發展/ 相信大家都知道北角是個「小福建」,但其實這裡成為福建人的聚居地前是個「小上海」。早在四十年代很多上海人因內地政局不穩而南移香港,而這些上海人不少是從商的有錢人,他們把上海的時尚文化、生活品味和精彩的夜生活帶到了北角。你有曾想像過早在四十年代已經有一站式遊樂園、夜總會和戲院?風靡一時的新麗池夜總會,一座大廈竟然擁有溜冰場、舞廳和泳池等娛樂設備。 將香港和世界連繫的戲院/ 而皇都戲院前身的璇宮戲院正正在這個奢華娛樂文化背景中出現。璇宮戲院是國際級的戲院,吸引了世界頂尖的古典音樂家和香港著名音樂家登台,例如鄧麗君等,把香港與國際連繫著。其後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改建了停車場成商場和加建了住宅大廈。它一直作為粵劇和世界級表演,後期成為電影放映的重要平台,緊緊相扣著北角這個社區。建築師羅慶鴻質問皇都是「集」誰的「體」,我會說它可能不是你的回憶,但它告訴了我關於北角這個社區的歷史和故事,以至它對香港文娛發展的深遠影響。 從社區看建築的價值/ 古蹟辦有它一套準則去評審一棟建築是否具有成為歷史建築的價值,包括歷史、建築、社會價值、組合價值、保持原貌程度、及罕有程度。但當中其實有很大的空間去詮釋這些準則。而往住被忽視的是建築在社會的價值。當然很多人會說皇都戲院的社會價值只是過去的事,現在只剩外殼。但正正是這些建築承載著與你有關的社區故事,它塑造了該社區的形象和性格,而這些多樣性的社區才構成了香港這個地方。我們更應該利用這些歷史建築的故事加以活化並承傳下去。我很高興聽到新世界主動提出要活化皇都戲院,更希望開放飛拱作公共空間。最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同行的 @charlescwlai 說的:「以前北角沒有高樓大廈,皇都顯得很凸;如今高樓大廈林立,皇都便顯得凹下去了。」但不論凹凸,它依舊是特別的存在。 #kongcept #我港 #皇都戲院 #再說皇都 #保育 #古蹟保育項目 #CreatingSharedValue #LivingHeritage #Conservation #PreserveHKhistory #Revitalisation #StateTheatre #neverendingstory #kongcept_community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