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港分享了各種被遺忘和值得保育的香港文化,但今次不再紙上談兵,而是為保育一級歷史建築-皇都戲院-略盡綿力。新世界投得皇都戲院後,承諾形神俱備地讓皇都戲院重生,而旗下非牟利機構 @culturefortomorrow 最近籌辦了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作為是次計畫的序章。皇都戲院有多方面的價值:推動香港文化產業、劃時代的建築技術、和香港的生存印證。上次我港介紹了關於皇都對香港文娛發展的深遠影響(註1),今次會著墨更多在其建築和空間之關係的介紹。
被忽視的現代主義建築/
在繼續介紹皇都之前,先讓我說說皇都代表的現代主義建築。它們既沒有古典主義的羅馬柱,又沒有現代玻璃大廈的未來感,而當時現代主義多以建築功能作設計的首先考慮,因此被很多人覺得它們都只是平平無奇的水泥建築。但其實好的現代主義建築能透過外牆與其建築功能分佈的協調,透過規律的線條散發著含蓄而冷靜的美感。而現代主義建築記錄香港戰後的殖民地歷史,從其設計能找到香港當時的生活模式、社會狀況、甚至政治意圖。例如上回介紹的順利邨商場般(註2)的粗獷主義建築是內藏當時港英政府戰後更新國家形象的意圖。
香港獨有的現代主義演釋 - 皇都/
當然,不是所有現代主義建築都擁有同等的價值,而最直接的量度好壞的方法是看設計背後的意圖和美學考慮的多寡。從整體設計來看,皇都戲院像是個反叛的孩子,與當時建造的戲院手法毫不相近, 建築師劉新科及工程師George. W. Grey 巧妙利用了外露的飛拱水泥鋼根結構,一個個規律的圓拱告訴你他們抓著的戲院究竟有多大。飛拱令戲院無需支柱支撐,提升了視覺和聽覺的質素。中大建築學教授鍾宏亮Thomas Chung更認為這設計是受著名現代主義建築師 Le Corbusier 的蘇維埃宮殿設計所啟發。
🎬🛍️戲院與商場的結合/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是原為停車場改建而成的商場,這可能是該年代香港少數集住宅、戲院、和商場於一身的建築。商場巧妙地利用上方戲院座位的高度差創造了與典型商場不同的商業空間。當你處身於商場內的走廊上,不難發覺每隔一段路就有樓梯向上或下行,商鋪高度也跟住坡道改變,十分有趣。而鋪頭的招牌和鋪頭外的信箱形造出街鋪。我曾探訪過停業前的皇都商場,看到一位店主的愛妻在鋪外埋頭苦幹做飯的畫面(註3),商場環境好比一個小社區。
未來的活化計劃是將會重用戲院部份作表演空間,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消息。有別於大館或PMQ等活化都將原建築功能改為文化空間,皇都戲院能夠將其背負著的那段輝煌的香港娛樂文化歷史帶到現在,為本地藝術工作者提供表演場地,這令此建築具更深的意義。過往很多現代主義建築都逃不過清拆的命運,例如政府帶頭清拆的皇后碼頭、舊政府總部、中環郵局總部等,皇都得以保留值得我們感到欣慰,我港寄望借它來告訴大眾,不少看現代主義建築的美!
(註1)重溫: 皇都印證著香港文娛的發展
(註2)重溫: 順利邨商場流動的粗獷主義
(註3)重溫: 皇都店主愛妻的日常
Story有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