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樂華邨商場: 中式亭園與現代主義的結合
January 11, 2021

樂華邨商場是單棟的商業建築,它通過懸挑的屋頂連接各個屋苑平台和公共空間。 由巴士總站出發,你的視線會先被屋頂上的鮮色圖案吸引, 這裏是老年人休息或居民等待巴士的地方。然後經過拱形走廊,一直到懸臂屋頂覆蓋著的公共空間,這裡的空間被分成兩部份,上半部份主要通往不同的屋苑,下半部份為綠化的休憩空間。 最後你可以隨意選擇從任何位置進入商業建築,並通過圍繞著建築的扶手梯或樓梯穿梭不同樓層。

建築的形態和顏色體現了樂華邨名稱的含義 - 「快樂中華」。建築師將中國亭園的形態以簡約的現代主義方式呈現,抽象地以桁架、垂直和水平的線條演繹。此外,中式元素貫穿了整個屋邨,由巴士站旁走道頂的紅黃橙色、商業建築的紅色地磚、再到屋苑的粉紅色外牆。

地區:觀塘

建造年份:1985

屋邨商場類型:庭院式

樓層:3

持有公司:領展

⛩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Modernist Translation/

Lok Wah Shopping Centre is a single commercial block linking various podiums and open spaces, with a cantilevered roof. The journey starts from the bus terminal; you will reach the first open space that is with a welcoming warm-coloured roof, it is where the elderly take a rest or wait for buses. Then the journey continues by passing through the arch-shaped corridor and down to the two-floors-split open spaces covered by the cantilevered roof. You can then enter the commercial block and circulate around through escalators or staircases.

The architectural form and colours embody the meaning of the name ‘’ Lok Wah樂華’’, which means ‘’ joyful Chinese 快樂中華 ’’. The Chinese pavilion form is explicitly abstracted to a modernist translation of planes, angler trusses and columns. They are also coherent to the red floor tiles placed throughout the commercial block.

District: Kwun Tong

Year: 1985

Type: Courtyard

Floor: 3

Ownership: Link Reit

DID YOU KNOW ?
MILK TEA IS THE SPIRIT OF YOUNG TEENAGER OF HONG KONG
延伸文章
皇都戲院: (二) 保留皇都形與神的保育方案!
皇都第二回! 保留皇都形與神的保育方案!⚒🎭 我港分享了各種被遺忘和值得保育的香港文化,但今次不再紙上談兵,而是為保育一級歷史建築-皇都戲院-略盡綿力。新世界投得皇都戲院後,承諾形神俱備地讓皇都戲院重生,而旗下非牟利機構 @culturefortomorrow 最近籌辦了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作為是次計畫的序章。皇都戲院有多方面的價值:推動香港文化產業、劃時代的建築技術、和香港的生存印證。上次我港介紹了關於皇都對香港文娛發展的深遠影響(註1),今次會著墨更多在其建築和空間之關係的介紹。 被忽視的現代主義建築/ 在繼續介紹皇都之前,先讓我說說皇都代表的現代主義建築。它們既沒有古典主義的羅馬柱,又沒有現代玻璃大廈的未來感,而當時現代主義多以建築功能作設計的首先考慮,因此被很多人覺得它們都只是平平無奇的水泥建築。但其實好的現代主義建築能透過外牆與其建築功能分佈的協調,透過規律的線條散發著含蓄而冷靜的美感。而現代主義建築記錄香港戰後的殖民地歷史,從其設計能找到香港當時的生活模式、社會狀況、甚至政治意圖。例如上回介紹的順利邨商場般(註2)的粗獷主義建築是內藏當時港英政府戰後更新國家形象的意圖。 香港獨有的現代主義演釋 - 皇都/ 當然,不是所有現代主義建築都擁有同等的價值,而最直接的量度好壞的方法是看設計背後的意圖和美學考慮的多寡。從整體設計來看,皇都戲院像是個反叛的孩子,與當時建造的戲院手法毫不相近, 建築師劉新科及工程師George. W. Grey 巧妙利用了外露的飛拱水泥鋼根結構,一個個規律的圓拱告訴你他們抓著的戲院究竟有多大。飛拱令戲院無需支柱支撐,提升了視覺和聽覺的質素。中大建築學教授鍾宏亮Thomas Chung更認為這設計是受著名現代主義建築師 Le Corbusier 的蘇維埃宮殿設計所啟發。 🎬🛍️戲院與商場的結合/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是原為停車場改建而成的商場,這可能是該年代香港少數集住宅、戲院、和商場於一身的建築。商場巧妙地利用上方戲院座位的高度差創造了與典型商場不同的商業空間。當你處身於商場內的走廊上,不難發覺每隔一段路就有樓梯向上或下行,商鋪高度也跟住坡道改變,十分有趣。而鋪頭的招牌和鋪頭外的信箱形造出街鋪。我曾探訪過停業前的皇都商場,看到一位店主的愛妻在鋪外埋頭苦幹做飯的畫面(註3),商場環境好比一個小社區。 未來的活化計劃是將會重用戲院部份作表演空間,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消息。有別於大館或PMQ等活化都將原建築功能改為文化空間,皇都戲院能夠將其背負著的那段輝煌的香港娛樂文化歷史帶到現在,為本地藝術工作者提供表演場地,這令此建築具更深的意義。過往很多現代主義建築都逃不過清拆的命運,例如政府帶頭清拆的皇后碼頭、舊政府總部、中環郵局總部等,皇都得以保留值得我們感到欣慰,我港寄望借它來告訴大眾,不少看現代主義建築的美! (註1)重溫: 皇都印證著香港文娛的發展 (註2)重溫: 順利邨商場流動的粗獷主義 (註3)重溫: 皇都店主愛妻的日常 Story有link! #我港 #kongcept #我港建築 #archi_kongcept #StateTheatre #皇都戲院 #NewWorld #hkarchitecture #hkconservation #hkheritage #readopt #活化 #皇都活化 #再說皇都 #歷史建築 #hkhistory #香港歷史 #香港社區 #hkmall #hkshopping #香港商場 #hktheatre #香港戲院 #hkculture #香港文化 #香港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轉角唐樓圖鑑
僅存的戰前唐樓其實一直扎根於香港的市區裡,給自己一天的時間去好好探訪這些唐樓! 我們或許不能拯救他們,但請用你的眼晴去記錄轉角唐樓的歷史吧。 1. 汝州街269及271號, 深水埗, 1920s, grade III 2. 雷生春, 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 太子, 1931, grade I 3. 青山道301及303號, 深水埗, 1933, non-graded 4. 北河街58號, 深水埗, 1920, grade II 5. 皇后大道西1號, 上環, 1920s, grade III 6. 史釗域道6號, 灣仔, 1920s, grade III 7. 德輔道西207號, 西營盤, 1921, grade II 8. 彌敦道190號, 尖沙咀, 1937, grade III 9. 廣東道578號, 佐敦, 1945, non-graded The only remaining pre-war corner Tong Lau are actually rooted at Hong Kong city centre. Give yourself a day to visit these them! We may not be able to preserve them all, but please use your eyes to record the history of those corner Tong Lau. 1. 269 and 271 Yu Chau Street, Sham Shui Po, 1920s, grade III 2. Lui Seng Chun, junction of Lai Chi Kok Road and Tong Mei Road, Prince Edward, 1931, grade I 3. 301 and 303 Castle Peak Road, Sham Shui Po, 1933, non-graded 4. 58 Pei Ho Street, Sham Shui Po, 1920, grade II 5. 1 Queen's Road West, Sheung Wan, 1920s, grade III 6. 6 Steward Road, Wan Chai, 1920s, grade III 7. 207 Des Voeux Road West, Sai Ying Pun, 1921, grade II 8. 190 Nathan Road, Tsim Sha Tsui, 1937, grade III 9. 578 Canton Road, Jordan, 1945, non-graded #我港 #kongcept #archi_kongcept #tonglau #hkconservation #我港建築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樂華邨商場: 中式亭園與現代主義的結合
⛩中式亭園與現代主義的結合/ 樂華邨商場是單棟的商業建築,它通過懸挑的屋頂連接各個屋苑平台和公共空間。 由巴士總站出發,你的視線會先被屋頂上的鮮色圖案吸引, 這裏是老年人休息或居民等待巴士的地方。然後經過拱形走廊,一直到懸臂屋頂覆蓋著的公共空間,這裡的空間被分成兩部份,上半部份主要通往不同的屋苑,下半部份為綠化的休憩空間。 最後你可以隨意選擇從任何位置進入商業建築,並通過圍繞著建築的扶手梯或樓梯穿梭不同樓層。 建築的形態和顏色體現了樂華邨名稱的含義 - 「快樂中華」。建築師將中國亭園的形態以簡約的現代主義方式呈現,抽象地以桁架、垂直和水平的線條演繹。此外,中式元素貫穿了整個屋邨,由巴士站旁走道頂的紅黃橙色、商業建築的紅色地磚、再到屋苑的粉紅色外牆。 地區:觀塘 建造年份:1985 屋邨商場類型:庭院式 樓層:3 持有公司:領展 ⛩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Modernist Translation/ Lok Wah Shopping Centre is a single commercial block linking various podiums and open spaces, with a cantilevered roof. The journey starts from the bus terminal; you will reach the first open space that is with a welcoming warm-coloured roof, it is where the elderly take a rest or wait for buses. Then the journey continues by passing through the arch-shaped corridor and down to the two-floors-split open spaces covered by the cantilevered roof. You can then enter the commercial block and circulate around through escalators or staircases. The architectural form and colours embody the meaning of the name ‘’ Lok Wah樂華’’, which means ‘’ joyful Chinese 快樂中華 ’’. The Chinese pavilion form is explicitly abstracted to a modernist translation of planes, angler trusses and columns. They are also coherent to the red floor tiles placed throughout the commercial block. District: Kwun Tong Year: 1985 Type: Courtyard Floor: 3 Ownership: Link Reit #我港 #kongcept #我港建築 #我港社區 #archi_kongcept #kongcept_community #樂華邨 #屋邨商場 #香港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建築師只設計建築,但地方是由你湊建
Countdown 1️⃣!!!! 建築師只設計建築,但地方是由你湊建 🏘Architects design buildings, but you build your own places 如果你在google搜尋香港的照片,十居其九都會看到俯瞰維港一帶高樓的照片,這不止告訴著你香港的繁華,也能讓你驚歎著每棟樓亂中有序地拼湊出香港這個地方,但這真的是香港全貌嗎?香港人每天為了擁有一個住的地方而打拼,由那些在唐樓劏房逆境求存的日子,或經過那些年的屋邨生活,到終於上到私樓,卻被困在無盡的商場裡。這些畫面大概才是香港的真實寫照吧。「建築與地方」會介紹一些穿插在這城市並記錄著香港的日常建築和充滿故事性的地方,希望能夠藉著此去探索這些空間與我們的關係和他們存在的價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n you try to google the images of ‘’Hong Kong ‘’, you can find a bunch of photographs with a overlooking view of the Victoria Harbour and stunning skyscrapers. It projects Hong Kong as a bustling city and impresses you by the buildings' order from chaos. However, is it really the full picture of Hong Kong? Hong Kongers are fighting for a home to live every day: From the struggle of survival at subdivided flat inide Tong Lau to the good old days in public housing neighbourhood, and to finally owning a dream house but trapped among identical shopping malls. These are the cruel reality of Hong Kong. The category ‘’Architecture and places’’ includes the introduction of buildings and places that recorded every moment of our living in this city. We wish to reveal the valu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and us and every one of you are part of the story. . 📷 @mr_nkf . #我港 #koncept #我港建築 #archi_kongcept #hkarchitecture #hkplaces #concretejungle #subdividedflat #hkneighbourhood #香港建築 #香港地方 #石屎森林 #劏房 #香港屋邨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古物及古蹟制度
其實香港古蹟制度是如何運行?🗿‍香港古物與古蹟架構/「古物及古蹟條例」於一九七六年實施,以確保香港最具價值的文物古蹟得到適當保護。古物諮詢委員會及古物古蹟辦事處於同年相繼成立。[圖3]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文物保育組由五個小組組成,分別負責考古、 歷史建築、教育及宣傳和技術及顧問,以及策劃及管理方面的工作職能,他們先為古物古蹟作考察研究,[圖4]再將其建議交給由二十一人組成的古物諮詢委員會作討論和決定「歷史建築」和「法定古蹟」,全員由特首委任,來自超過十個界別。決定「法定古蹟」後會提交給古物事務監督(發展局局長),最後經特首同意藉憲報公告宣布法定古蹟,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其行政工作。‍The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rdinance was enforced in 1976 to ensure that the best examples of Hong Kong's monuments are under appropriate protection. In the same year, the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AAB) and the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 (AMO) were established. [Pic3]In AMO, there is a Heritage Conservation Unit with five sections: archaeology, historical buildings,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technical and advisor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ey first conduct research on antiquities and historic sites, and then submit their recommendations to the AAB, [Pic4]which is composed of 21 people for discussion and decision on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declared monuments”. All 21 members are all appointed by the chief executive and come from more than 10 industries and professions. After the decision is made, it will be submitted to the Antiquities Authority (Secretary for Development), and the Chief Executive will announce the official monuments through a gazette announcement, which will be implemented by the AMO.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香港居屋(三):要分辨房協/房署居屋?可兼具私樓的質素和實驗性?
《我港 Kongcept》批鬥大會 2021 【4/8 建築與地方:如何分辨房署和房協的居屋? @kongcept852】 關於 #我港建築 #archi_kongcept 💬// 我港為你介紹一些穿插在這城市並記錄著香港的日常建築和充滿故事性的地方,藉着探索這些空間與我們的關係,尋找建築和地方的存在價值。// 如何分辨房協和房署的居屋?房協居屋具私樓的質素和設計實驗性 相信好多人發現有時經過發現很多特別的房屋設計,既不是私樓又不像倒模般的公屋,這很大機會是房協起的居屋! 房協被稱為「房屋實驗室」,不是政府組織?/ 雖然大部居屋都是由政府的房屋署所興建,但其實有部份居屋是交由房協(香港房屋協會)去執行和管理。很多人誤以為房協是政府方,但其實他們是獨立的非牟利機構,獲政府以低於市價批出土地,興建過公屋(例如祖堯、乙明邨)和為數不少的居屋。房協一直擔當「房屋實驗室」的角色,發展及研究不同的房屋計劃。例如: 🌿香港首個環保房屋——茵怡花園 👴🏻長者房屋——樂頤居 🏗市區重建房屋——荷李活華庭 設會所、附送的家電和裝修、媲美私樓般——綠悠雅苑 房署居屋/房協居屋/公屋要如何分辨?/ 房署的居屋有與公屋相似的固定建築類型(近年因方便公居屋互換而趨向與公屋設計無異),而房協的居屋則是千變萬化,既不用像私樓般按當時建築政策去抄盡容積率,或像公屋般為追趕效率而倒模式設計,可算難得地從香港房屋找到創意和人性化的考慮。 公屋以「邨」estate 命名,房署的居屋則根據英國council housing (英國的公共房屋)以「苑」court命名,而苑內的大廈則用「閣」House命名。而房協的居屋並沒有這個限制,過往有出現過「龍濤苑」、「祈德尊新邨」、「駿發花園」、「健康村」、「寶石大廈」、「綠悠雅苑」等等。相信大家要從名分辨房協居屋是有一定的難度😂。 #我港 #kongcept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新自由主義:(一)旺角天橋建二十一年背後的反思:市場化的公共建築
延期完工二十一年、連接旺角道與彌敦道的天橋終於完成,有網民笑說「羅馬鬥獸場只花了十年時間興建」,究竟一條只有一百米的天橋如何能夠拖足二十年? 新自由主義: 政府將建造的基建責任轉向私人發展商/ 你應該會感到困惑,為何一條公共行人天橋會交由新鴻基去出資、設計和建造?首先讓我們先了解天橋背後的公共政策。新自由主義可以被理解為市場化傾向的公共政策,而在香港的體現有很多方式,以下是其中幾個: 1️⃣鼓勵發展商提供「私有化公共空間」[註1],由政府提出給予發展商更多建造面積,換取所謂的「公共空間」。 斥資方:發展商 建造方:發展商 管理方:發展商 例子: 時代廣場、新城市廣場露天平台 2️⃣由政府與發展商磋商興建天橋、公共交通交匯處等基建,由發展商管理,並可獲額外建造面積。 斥資方:發展商 建造方:發展商 管理方:發展商 例子:中環天橋系統、裕民坊公共交通交匯處 3️⃣政府將公共建築項目以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公私營合作)方式向發展商招標,被稱為「社區工程」。 斥資方:發展商or 政府 建造方:發展商 管理方:發展商 or 政府 例子:西隧、星光大道 對政府的好處可能是:無需為基建承擔公共開支、日後的管理責任(視乎情況而定)、其他風險。並借助私人發展商的建造效率和質素提供足夠的基建供應。 市場化後的公共建築/ 回到旺角行人天橋,政府原意是想舒緩旺角街道人車爭路的問題,將整個天橋網絡交由新鴻基斥資建造,再交由政府管理。以他們持有的新世記廣場作為起點,連接到剛完成的旺角道段。天橋全程數分鐘路程,既方便了市民,發展商又可能換取到更多建造面積,吸引人流到商場裡。 公共建築原由政府興建,如工程延期,牽涉公帑,或需再經立法會審批,公眾尚存在監察權。即使由政府斥資再向私人發展商招標,或尚有周旋的空間。但今次整項工程由私人發展商斥資和建造,公眾無從中干預,而政府的角色是十分被動,亦更難以追究延期賠償,因延期只涉及工程費用脹價,不論政府或私人發展商興建也未必需要為延期作出保償。 「新自由主義」下的市場化公共政策,由基建到整個城市構劃發展,甚至建築保育像中環街市[註2]都有著深遠影響,下回再續! 如有錯漏,敬請指正🙆🏻‍♂️ [註1] 私有公共空間 [註2] 港式保育後的中環街市 攝: 楊嘉朗(旺角天橋) 延伸閱讀: 1.Defying Disappearance: Cosmopolitan Public Spaces in Hong Kong, Lisa Law 2. Hong Kong: Neoliberal heaven or neoliberal nightmare?, Priscilla Roberts 3. 歷史解密:點解旺角行人天橋廿幾年都未起好?, 獨立新聞網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古諮會會議: 石階、水務建設、警署 - 通通都與我們的生活相關。
古諮會第一九二次會議 🏙石階、水務建設、警署、宗教建築 通通都與我們的生活相關。 流程簡介/ 我港上星期參加了古諮會舉辦的公開會議。這種公開會議每逢三個月會舉辦一次,公眾和傳媒都可以去旁聽的,而會議內容也會上載於網站供市民查閱。會議分別為幾部分,首先是介紹和確定數項法定古蹟,然後討論了一個活化項目的文物影響報告,最後討論並擬定數個新加入的歷史建築,即包括近來受公眾十分關注的主教山儲水池。聽過了一個個歷史建築的介紹,我感到一點慚愧,其實這些寶藏一直在我們身邊,但我們卻沒有在意。 這些歷史建築拼湊出香港人的生活/ 石階、水務建設、警署、宗教建築通通都與我們的生活相關。會議中介紹了很多隱藏在我們社區當中的歷史建築。 1️⃣🚓大埔舊警署,它其實已經有超過一百年歷史,連同附近的舊北區理民府、前新界分區警司官邸及前新界華民政務司官邸,代表著當時剛發展的新界政制中心,在二O一五年被活化為綠匯學苑。 2️⃣🪜磅巷台楷,不要少看這幾段看似平平無奇的花崗岩(部份段落為水泥)樓梯,其實每段樓梯都勾劃著華人在不同時期於太平山區生活的過程。 3️⃣🧧沙頭角沙咀村協天宮,坐落於香港邊界的禁區,體現了「廟校合一」的價值,從廟內的碑文中能找到以前華人移民到澳洲、紐西蘭的一段歷史。 4️⃣⛲️主教山蓄水池,除了其建築特色外,作為界限街以北的新九龍水務發展的起點,它一直默默地作為城市的脈搏,為當時的人提供乾淨食水。 古蹟辦的職能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剛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屯門何福堂建築群。他們也擁有超過一百年歷史,現存放完整度也十分高。當時是傳道會送贈於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已被丟空十多年。但教會一直去信古蹟辦聲稱該建築群不值得被評為歷史建築,卻未能提出具說服力的原因。雖然教會沒有權力去否定這決定,但有委員擔心教會或不會為建築群提供保護及活化計劃。這反映了即使為一些具價值的歷史建築評級,因為沒有法律的保障和古蹟辦職能的局限,我們難以保證他們會否受到保護,作為公眾或政府的角色其實十分被動的。 確幸的充權/ 雖然作為旁聽者的我未能在會議中提供意見,但我與其他公眾和傳媒作為委員的「監察者」,我們能夠看到這些重要決定的決策過程,有不滿意或認為不正確的地方,我們可以透過不同平台發表,而委員們作為「被監察者」也會更認真地審視各個決定。香港教育一直很缺乏對於香港史的內容,而這些重要的歷史卻是我們認識香港建築價值的根本。或者你會覺得這些會議可能不關你事,但作為香港人,我們有責任去認識我們的歷史,以及作為「監察者」保護敘述這些歷史的建築。 #我港 #kongcept #archi_kongcept #tonglau #hkconservation #我港建築 #保育 #香港歷史建築 #hkhistory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皇都戲院: (二) 保留皇都形與神的保育方案!
皇都第二回! 保留皇都形與神的保育方案!⚒🎭 我港分享了各種被遺忘和值得保育的香港文化,但今次不再紙上談兵,而是為保育一級歷史建築-皇都戲院-略盡綿力。新世界投得皇都戲院後,承諾形神俱備地讓皇都戲院重生,而旗下非牟利機構 @culturefortomorrow 最近籌辦了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作為是次計畫的序章。皇都戲院有多方面的價值:推動香港文化產業、劃時代的建築技術、和香港的生存印證。上次我港介紹了關於皇都對香港文娛發展的深遠影響(註1),今次會著墨更多在其建築和空間之關係的介紹。 被忽視的現代主義建築/ 在繼續介紹皇都之前,先讓我說說皇都代表的現代主義建築。它們既沒有古典主義的羅馬柱,又沒有現代玻璃大廈的未來感,而當時現代主義多以建築功能作設計的首先考慮,因此被很多人覺得它們都只是平平無奇的水泥建築。但其實好的現代主義建築能透過外牆與其建築功能分佈的協調,透過規律的線條散發著含蓄而冷靜的美感。而現代主義建築記錄香港戰後的殖民地歷史,從其設計能找到香港當時的生活模式、社會狀況、甚至政治意圖。例如上回介紹的順利邨商場般(註2)的粗獷主義建築是內藏當時港英政府戰後更新國家形象的意圖。 香港獨有的現代主義演釋 - 皇都/ 當然,不是所有現代主義建築都擁有同等的價值,而最直接的量度好壞的方法是看設計背後的意圖和美學考慮的多寡。從整體設計來看,皇都戲院像是個反叛的孩子,與當時建造的戲院手法毫不相近, 建築師劉新科及工程師George. W. Grey 巧妙利用了外露的飛拱水泥鋼根結構,一個個規律的圓拱告訴你他們抓著的戲院究竟有多大。飛拱令戲院無需支柱支撐,提升了視覺和聽覺的質素。中大建築學教授鍾宏亮Thomas Chung更認為這設計是受著名現代主義建築師 Le Corbusier 的蘇維埃宮殿設計所啟發。 🎬🛍️戲院與商場的結合/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是原為停車場改建而成的商場,這可能是該年代香港少數集住宅、戲院、和商場於一身的建築。商場巧妙地利用上方戲院座位的高度差創造了與典型商場不同的商業空間。當你處身於商場內的走廊上,不難發覺每隔一段路就有樓梯向上或下行,商鋪高度也跟住坡道改變,十分有趣。而鋪頭的招牌和鋪頭外的信箱形造出街鋪。我曾探訪過停業前的皇都商場,看到一位店主的愛妻在鋪外埋頭苦幹做飯的畫面(註3),商場環境好比一個小社區。 未來的活化計劃是將會重用戲院部份作表演空間,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消息。有別於大館或PMQ等活化都將原建築功能改為文化空間,皇都戲院能夠將其背負著的那段輝煌的香港娛樂文化歷史帶到現在,為本地藝術工作者提供表演場地,這令此建築具更深的意義。過往很多現代主義建築都逃不過清拆的命運,例如政府帶頭清拆的皇后碼頭、舊政府總部、中環郵局總部等,皇都得以保留值得我們感到欣慰,我港寄望借它來告訴大眾,不少看現代主義建築的美! (註1)重溫: 皇都印證著香港文娛的發展 (註2)重溫: 順利邨商場流動的粗獷主義 (註3)重溫: 皇都店主愛妻的日常 Story有link! #我港 #kongcept #我港建築 #archi_kongcept #StateTheatre #皇都戲院 #NewWorld #hkarchitecture #hkconservation #hkheritage #readopt #活化 #皇都活化 #再說皇都 #歷史建築 #hkhistory #香港歷史 #香港社區 #hkmall #hkshopping #香港商場 #hktheatre #香港戲院 #hkculture #香港文化 #香港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中大建築碩士年展 CUHK Master of Architecture Year Show 2021/ 這兩年間,香港人對於建築與城市形態的認知起了不少變化,發現原來商場不只是購物,還能夠展現公民功能;也因疫情不想困在家中,而探索了香港每一個角落。希望《我港》在這個艱難時期,有成功協助到你去更認識香港,與這裡的一事一物建立更深厚的情感。此時此刻,正有一班中大的建築系硯士畢業生密鑼緊鼓,籌備著畢業年展,他們除了要適應不同的新常態,還需面對學校全新制度 - 他們會如何利用建築去回應香港環境的蛻變? 60個作品,60個對於城市與空間的回應/ 今年的主題是<<共鳴與蛻變>>,畢業生在蛻變之間收集了社會上多元的聲音,透過建築設計找出了人與空間的共鳴。今年一共有60位畢業生,被分配到9個不同的STUDIOS,但與往年截然不同的事,除了展出60個個人作品,同學們更希望以九個STUDIOS作區間 ,明確地帶出9種不同的重要訊息。訊息包括「探討舊區深水埗的貧窮問題」、「新市鎮東涌的未來發展」、「探索大自然與人的關係,香港近郊鄉村的保育」等等...。如不認識何謂STUDIO和THESIS ,可以重溫 @archipodcasthk EP17! 將學術研究帶到專業實踐,甚至乎普及於大眾?/ 今次年展除了展出學生作品外,還會有webinar、sharing session、 和 guided tour。從科學到藝術、人文到自然,建築課題可涉獵的領域十分廣泛。在學習建築的過程中,一篇論文、一棟建築、甚至一件物件都能使我們產生相關範疇的興趣。修讀過建築的你...還記得自己對建築的哪部份最著迷?畢業過後已將它拋諸腦後?有見及此,學生們邀請了 @kongcept852、 @hkarchitecturalhistory、主教山設計提案的Shita Lam 和 @archipodcasthk 建築宅男,希望能讓畢業生們或普羅大眾瞭解到本地建築行業的不同面向,探討如何將學術研究延伸到專業實踐,甚至推廣至社會不同階層的可能性! 建築與香港文化密不可分! 展覽時間: 25/5 TUE By invitation 26/5 WED 10:00-20:00 27/5 THUR 10:00-20:00 28/5 FRI 10:00-21:00 29/5 SAT 10:00-21:00 30/5 SUN 10:00-17:00 地點: 灣仔香港藝術中心 - 包氏畫廊 Pao Galleries, Hong Kong Art Centre, Wanchai Follow @kongcept852,探索香港文化的一切~ #kongcept #我港 #kongcept_archi #hkarchitecture #cuhk #cuhkarchi #中大建築 #我港建築 #review #presentation #MArch #masterofarchitecture #hongkongculture #hklife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香港古蹟:鐘樓迎來首鳴一百週紀念,你知道為何要興建鐘樓嗎
尖沙咀鐘樓迎來首鳴一百週紀念,你又知不知為何當初會在這裡興建鐘樓? 其實這鐘樓原名為九廣鐵路鐘樓,鐘樓隔離本來是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尖沙咀火車站(現址香港文化中心)。它其實是為該火車報時用的,除了日佔時段,它一直默默為火車站服務,一直到1950年因馬達零件問題而停止轉動。可惜的是以紅磚和花崗岩建成的火車站因紅磡搬遷計劃而清拆。當時的古蹟學會曾收集15000個簽名向英女王請願要求保留火車站建築,但最後郤是無疾而終。 今天的鐘樓只剩下象徵意義,火車站原有的幾條羅馬柱被移到市政局百週年紀念公園卻無人問津。今晚六點,鐘樓會再次響起,提醒我們,不要再讓自己珍重的事物消失。 The clock tower in Tsim Sha Tsui is celebrating its 100th anniversary. Do you know why the clock tower was built here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clock tower was originally called the Kowloon-Canton Railway Clock Tower. The clock tower was originally built for the Tsim Sha Tsui Railway Station, before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clock tower was actually used for the train's timekeeping. The service was stopped in 1950 due to a problem with motor parts. It is a pity that the railway station built of red brick and granite was demolished due to the Hung Hom relocation plan. At that time, the Antiquities Society collected 15,000 signatures and petitioned the Queen of England to keep the railway station building, but in the end it was nothing. Today’s clock tower only has symbolic meaning. The original Roman columns of the railway station were moved to the Centennial Park of the Municipal Council but no one cares about it. Tonight, at six o'clock, the clock tower will ring again, reminding us not to let the things we cherish disappear. #我港 #kongcept #香港文化 #hkculture #自己香港自己救 #ฮ่องกง #홍콩 #hongkonger #hkig #insidehongkong #hkculture #hongkongmoment #hkdaily #capturehongkong #尖沙咀鐘樓 #hkclocktower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唐樓(二):唐樓看似平凡,卻反映香港的寫照
唐樓看似平凡,卻反映香港的寫照 🏙Tong Lau may look ordinary but reflecting the portraits of Hong Kong 街道生活/ 唐樓外表的確是本身較平凡,也是基層階級的產物,但是唐樓卻衍生出樓梯鋪、天台屋、街道生活的出現,描寫了更多香港的寫照。底層地鋪多元不同,其商品更延伸到行人路上,街頭擺賣繼而伸展到馬路。這種一層又一層的連繫形成了街頭生活。現有的摩天大樓,因商業考慮而令圖則變得奇形怪狀,只用冷氣解決通風問題,將室外與室內毫無留情地分隔開。但唐樓的設計正方而擁有自然通風的對流窗,而這裡每天發生的不只有行人的流動與商業的交易,而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是自然和有溫度的。唐樓展現了香港繁華背後的樸素日常的一面。 唐樓背後/ 在這看似繁華的香港出現劏房問題是十分諷刺的,但無奈唐樓仍然是很多基層和年輕人的經濟選擇。很多人在唐樓的地鋪裡創業,也很多人不介意住在「唐八樓」「唐九樓」,只求一個居住的地方,為了生存,為了未來的生活。雖然城市發展是無法避免的,但一個城市也需要多元化的面貌,唐樓正是其中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reet Life/ Although Tong Lau may look ordinary and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wer social class, the emergence of Tong Lau also introduced the staircase store, roof housing and street life that narrated different moments of Hong Kong. Diverse types of ground-floor-stores extended to the pedestrian lane and attracted hawkers to operate nearby. The layering linked moments are the street life that is needed in Hong Kong. The current skyscrapers design that is emphasising the position of economic concern results in irregular forms of buildings using a.c. to resolve every ventilation problem. Indoor and outdoor spaces are mercilessly separated. On the other hand, Tong Lau, by using opposite openings for natural ventilation, is designed to be in regular forms. It is about the emot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rather than some senseless pedestrian and money flow. Behind the Scene/ Tong Lau embodied the simple and daily faces behind the bustling of Hong Kong. The subdivided flat problem inside Tong Lau still exists nowadays, which is ironic for it to happen in such a wealthy city. However, it is still a popular choice for lower social class and youngsters as a survival from and start-up of life. They do not mind living on the eighth or ninth floor without a lift, they just want to survive and hopefully can live a life in the future. We shall admit that it is unrealistic to avoid city development, but please do not ignore the many other faces of the city, that realistically exist, Tong Lau. Photography by @mr_nkf #archi_kongcept #我港建築 #kongcept #我港 #唐樓 #舊區 #街道生活 #tonglau #olddistrict #streetlife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