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橫向依靠著山崖,縱向為居民提供山上下的連接
October 26, 2021

見彩興苑和彩德邨居民為天橋的使用權鬧得如火如荼🤪,所以我港就來介紹其實能取代天橋功能的彩德商場吧!

它算是較近期的屋邨商場,位於九龍灣的山上,又是我中學經常去的商場(踢爆自己中學系列)。商場設計有別於一般的方正外型,設計以流線型外觀和綠化點綴去呼應山坡的形狀,底層的曲型坡道連接上層停車場,讓設計不只留於觀看而有實際功能。

底層設少數商鋪,在彩興苑建成之前,居民其實已經可以在山腳乘搭升搭機直到五樓穿過商場前往彩德邨其他住宅大樓和鄰近的彩褔邨。而中間4層則全是停車場。高層商場部份設有落地玻璃能眺望山下九龍灣的景觀。總結來說它的橫向流線外型依靠著山邊,但它為居民提供山下與山上縱向的接駁空間。

地區: 九龍灣
建造年份: 2010
建築類型: 中庭式
樓層: 6
持有公司: 房署

Leaning against the cliffs horizontally, providing residents with connections up and down the mountain vertically/

Choi Tak Shopping Centre, as relatively recent retail centre, is located in the hill of Kowloon.The design presents as a streamlined appearance and sprinkled greenery that the form of the hillside. The binding ramp connects to the upper parking lot, so that the irregular form is not only reserved for viewing but has a actual functionality.

To sum up, its horizontal streamlined appearance is backed by the mountain side, but it provides residents with a vertical connection space between the bottom of the mountain and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District: Kowloon Bay
Year: 2010
Typology: Atrium
Floor: 6
Ownership: Housing Authority

DID YOU KNOW ?
MILK TEA IS THE SPIRIT OF YOUNG TEENAGER OF HONG KONG
延伸文章
「皇都嘅集體回憶係「集」邊個嘅「體」? 鄧麗君我個仔已經唔識啦!」 上回有輕輕講過皇都戲院被忽視的歷史價值,不單是它那十分少見的外露「飛拱結構」,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著一段娛樂文化的歷史。我港有幸被邀請去參觀皇都戲院, @walk.in.hong.kong 介紹了很多關於皇都的故事。 北角作為「小上海」印證著香港娛樂文化的發展/ 相信大家都知道北角是個「小福建」,但其實這裡成為福建人的聚居地前是個「小上海」。早在四十年代很多上海人因內地政局不穩而南移香港,而這些上海人不少是從商的有錢人,他們把上海的時尚文化、生活品味和精彩的夜生活帶到了北角。你有曾想像過早在四十年代已經有一站式遊樂園、夜總會和戲院?風靡一時的新麗池夜總會,一座大廈竟然擁有溜冰場、舞廳和泳池等娛樂設備。 將香港和世界連繫的戲院/ 而皇都戲院前身的璇宮戲院正正在這個奢華娛樂文化背景中出現。璇宮戲院是國際級的戲院,吸引了世界頂尖的古典音樂家和香港著名音樂家登台,例如鄧麗君等,把香港與國際連繫著。其後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改建了停車場成商場和加建了住宅大廈。它一直作為粵劇和世界級表演,後期成為電影放映的重要平台,緊緊相扣著北角這個社區。建築師羅慶鴻質問皇都是「集」誰的「體」,我會說它可能不是你的回憶,但它告訴了我關於北角這個社區的歷史和故事,以至它對香港文娛發展的深遠影響。 從社區看建築的價值/ 古蹟辦有它一套準則去評審一棟建築是否具有成為歷史建築的價值,包括歷史、建築、社會價值、組合價值、保持原貌程度、及罕有程度。但當中其實有很大的空間去詮釋這些準則。而往住被忽視的是建築在社會的價值。當然很多人會說皇都戲院的社會價值只是過去的事,現在只剩外殼。但正正是這些建築承載著與你有關的社區故事,它塑造了該社區的形象和性格,而這些多樣性的社區才構成了香港這個地方。我們更應該利用這些歷史建築的故事加以活化並承傳下去。我很高興聽到新世界主動提出要活化皇都戲院,更希望開放飛拱作公共空間。最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同行的 @charlescwlai 說的:「以前北角沒有高樓大廈,皇都顯得很凸;如今高樓大廈林立,皇都便顯得凹下去了。」但不論凹凸,它依舊是特別的存在。 #kongcept #我港 #皇都戲院 #再說皇都 #保育 #古蹟保育項目 #CreatingSharedValue #LivingHeritage #Conservation #PreserveHKhistory #Revitalisation #StateTheatre #neverendingstory #kongcept_community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要有光·光房: 不只為給你一個家,而是讓你有機會再出發/
要有光·光房💡🏠 👣不只為給你一個家,而是讓你有機會再出發/ 「 他們不需要我們的錢,而是需要給他們空間,給他們一條出路。」要有光的宗旨不單只是要提供一個住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給這些「短貧戶」一個機會去重建向上流動力。其實有不少處於貧窮的人,他們是有能力和有目標的,他們只是欠一個空間和機會去踏出脫貧的那步,而「要有光」正正希望住戶能靠自己行出這一大步,他作為同行者,為住戶配對到一位「短貧戶教練」。教練會訓練租戶訂立個人發展目標。他們重視租戶經濟性發展及非經濟性發展的平衡,提升租戶的創造力及向上流動力,希望即使租戶在三年租約期後仍能靠自己找出有效的方法及累積到足夠的成效,去「畢業」遷出及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建造可持續發展的社區網絡/ 你有多久沒有跟鄰居交流?「要有光」其中一個的抱負是組織這些光房成為社區網絡。尤其「光房」租戶多為單親家庭,建立良好的鄰里關係能給他們精神上的支持,有需要還請鄰居幫忙「救火」。他們的「短貧戶教練」既會收租也會經常關心租戶的社交狀況,又會舉辦活動令這些滿佈各區的「光房」連繫成一個社區。而在深井的「光屋」因針對貧窮家庭租戶,這裡更設有兒童活動室和社區苗圃,讓他們可以給子女一個跟蝸在劏房不一樣的童年。而上年新世界發展捐了一塊在天水圍的地皮計劃興建「光村」,希望針對青年租戶,提供創意文化空間,讓他們能夠利用自己興趣向上流。 🏙建公屋是解決房屋問題的唯一出路?資源共享的重要性/ 不論是像新世界的大集團,還是散佈在各社區的小業主,其實香港有很多有心人,他們不為賺到盡,而想為社會盡點努力。但他們欠缺渠道去將自己的物業回饋社會,同時也有很多貧窮戶是有責任感和上進心想向上流。「要有光」正作為兩邊的中介人,為良心業主配對適合的租戶和提供管理的服務。其實香港有很多的閑置土地,「光屋」本來就是被棄用的工廠宿舍改建而成,我們為何不能利用這些現有的資源去提供過渡性空間給貧窮戶一個機會,從旁協助他們向上流?而不只是一味填海建更多公屋去解決問題。最令我印象深刻是「要有光」指有不少租戶能夠在三年內儲到六位數的積蓄,這證明靠自己上樓不是夢! 鏗鏘集: 光屋 link at bio 圖一攝: 馮漢柱 #kongcept #我港 #kongcept_community #我港社區 #要有光 #光房 #過渡性房屋 #transitionalhousing #housingproblem #hkhousing #房屋問題 #newhousingmodel #NWD50 #WeCreate #WeAreArtisans #WeAreCSV #creatingsharedvalue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廣源邨商場: (一) 走進歐陸小鎮, 集九座建築而成的商場
你或許會疑惑這紅磚鎮在香港嗎? 這竟是商場?!🧱 我港的早前訪問了設計廣源邨的建築師江焯勳Joseph,了解不少關於廣源邨設計背後的理念。Joseph時任職房屋署助理署長,擁有「沙皇」的稱號,因為他在七十到八十年代設計了當時沙田區絕大部份的公共屋邨,包括龍亨邨、瀝源邨、和我港介紹過的新翠邨 (註1)。 行人優先的規劃/ 八十年代的新城鎮公屋規劃盛行社區自給自足的發展模式,身處於山腳的廣源邨也不例外。Joseph提到他認為公屋的空間不足以居民去生活,所以希望在邨內提供更多地方讓居民使用,制造「額外的居住空間」。廣源邨使用了人車分隔規劃。邨內則能提供一個安全而可步行的空間,並提供社區和商業設施。他巧妙地安排了一條快捷和一條正常路線供居民穿梭,一條設置在邨的外圍供居民直通巴士站與不同屋苑;另一條則藏在邨內不同商業建築之間。 商場 = 九座建築+三十六面牆/ 他將商場分成九座兩層高的商業建築散佈在邨的中心,靈感來自於這個地區周邊的鄉村,所以這些商業建築就像鄉村內的村屋般。為乎擋雨的實際需要,九座商業建築都由有蓋的通道串連著,但他希望居民不被上蓋限制著行走的動向,能自由地生活於大自然裡。而這些建築外則是創造了不同的公共空間,你可以看到一些老人在較隱閉的角落下棋和聊天;另一些老人聚集在中央廣場等待餐廳派中午飯(註2);還有一些人在看似古老的噴水池旁休息。人們真的在這裡生活著。這裡亦因為規劃上的限制令廣源商場逃過了翻新加租的命運,更加關於租金的分析,一定要看 @explainerhk 最新的post! 原來商場租金按商場級數去分類!(圖4) 能打造成歐陸小鎮般不只是規劃上的考量,還有更多設計上的心思!下回再續! 記得follow @kongcept852 ! 最後如果有興趣在4月24號參觀廣源商場的朋友可以向我們報名或DM @building_narrative ! 地區: 沙田 建造年份: 1989 建築類型: 庭院式 樓層: 2 持有公司: 領展 註(一)重溫: 新翠邨商場的一片綠洲 註(二)重溫: 廣源邨的日常 An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with the architect Joseph Kong Churk-fan, who designed Kwong Yuen Estate and most of the estates in Sha Tin district. Joseph explained the design concept, particularly of the Kwong Yuen project. 9 blocks; 36 facades/ His design approach was to position nine small blocks at the centre of the estate, responding to the surrounding villages in the hill. All blocks are linked by canopies, which shaped various type of open space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quality. Men are doing gambling in covered open space; the elderly are sitting at the central open space surrounding by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Aged fountains can be found in some of the open space. If you wish to visit the Kwong Yuen shopping centre with us on 24/4, please contact us or DM @buildingnarrative! District: Sha Tin Year: 1989 Typology: Courtyard Floor: 2 Ownership: LINK Reit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港式保育後的中環街市,能成為承傳或創造文化的載體?
PMQ將宿舍變成文創中心或是大館將監獄變成博物館,但不是所有活化項目都能複制的,當然在香港,成本效益是很重要的考量,大館算是相對成功的背後是因為有賽馬會支撐開支。那「#中環街市」又如何能達到商業、保育及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 📽從創先河到被迫停業的中環街市/ 中環街市建於1850年,於1938重建成現在具「包浩斯風格」的現代主義建築,因「形式源於功能」,其外觀與開放式空間創當時街市設計的先河。中環街市曾經亦是全東南亞最大的肉類市場。可惜它身處中環商業核心地帶,未能跟隨城市發展的步伐,終於在2003年停止營業。至今成為「新假期」標題中的「歐式日光庭園+舊建築活化打卡位+過百檔本地文青小店/酒吧餐廳/掃街小食」。 📽香港的街市文化/ 街市對於香港人除了是個買新鮮貨的好地方,還是連繫彼此的重要社區脈絡。中環街市正是百年間半山與中上環居民的聚腳點。而它從1842年經歷了三次的重建,承傳到現在的是它在社區發揮的功能及街市文化,建築的設計亦呼應著這功能。街市檔戶世代相傳,例如有魚販從1939年開業,後由子承父業,營運至街市的最後一天。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中環街市的活化成果。結業前的101個檔口只有13個能回到「街市」,再經過18年的空窗期,世代相傳的檔口早以被迫終斷。取而代之的是咖啡店、文創小店、餐廳、超市。加上被美化的水磨石檔口和樓梯;把街市兩邊分隔開的玻璃,「中環街市」的影子蕩然無存。 📽如何脫離「港式保育」?/ 如以「文化」和「社區」角度去量度活化的結果,那我們要思考的是「中環街市如何成為載體去承傳過往的文化價值或創造新的文化價值。」第一步當然是超越「得返個殼」的建築層面保育,但只是保留街市的功能不合乎這時代的社會需要,過度商業化的設計與營運難為孕育新的文化價值。大館算是平衡到兩者的利益,卻需要龐大資源去支撐。 而在「社區層面」來看,如果以中環街市為起點向上走兩條街,已經是士丹利街的大牌檔,結志街的蘭芳園,嘉咸街的街市和香港最舊的唐樓永和號。中環街市又能否與這些地方產生關係?它能夠成為半山和商業區社區橋樑? 的確保育活化的課題複雜,值得大家思考。 保育案例參考: - #中環立法會大樓,原為高等法院 - #香港大學堂,原為杜格拉斯堡(住宅)、傳道會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原為英軍宿舍 保育文章參考: - 活化與保育/ 許焯權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新翠邨商場: 綠洲與商場之間,真的需要明確的界線?
新翠邨商場🍃 綠洲與商場之間,真的需要明確的界線?/ 新翠商場分成兩部份,一邊是超級市場,另一邊與一座住宅塔樓融為一體。 商場入口與屋邨中央公園的綠化空間合併。 玻璃拱頂照映著商場的池塘中庭, 大量的綠化景觀和碎石花紋的外牆互相呼應。 樓梯正對著池塘的中央,彷佛在叫停你去細看這片綠洲間的片刻,但由於新建了自動扶梯,令原有的樓梯體驗被忽視了。 上到一樓推開其中一道防火門,通過走火通道,你便能到達隱藏在對面超市上方的球場。有趣的是雖然現為領展持有的商場,但除了地圖的平面設計是與其他領展商場統一外,經過40年的歲月,這裡設計保存的完整度罕有地高,就連代表新翠商場的原有LOGO仍能看到。 地區: 大圍 建造年份: 1983 建築類型: 走廊式 樓層: 2 持有公司: 領展 建築師: 江焯勳 Is there boundary between oasis and shopping centre?/ Sun Chui Shopping centre consists of two parts. One is the supermarket and the other one is integrated with a slab housing block. The building form is in line with the rectangular contour of the slab block. The entrance is merged with green and recreational space at the centre of the estate. A curved glass roof shines the human-made pond. The incredible amount of greenery and the use of stonework echo harmoniously with the pond. The staircase is orientated to observe the moments at the pond but is inhabited because of the newly built escalator at the opposite. Surprisingly, there is a secret bridge, behind a fire escape hallway, that links up the adjacent sports court above the supermarket block. District: Tai Wai Year: 1983 Typology: Arcade Floor: 2 Ownership: Link Reit Architect: Joseph Kong #我港 #kongcept #kongcept_community #新翠邨 #香港屋邨 #屋邨商場 #hkshoppingcentre #香港自救 #urbanoasis #城市綠洲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以身體五觀感受社區,體驗自然的脈絡
👶以身體五觀感受社區,體驗自然的脈絡...我港早前體驗了由香港青協領袖學院 @leadershipinstitutehk 舉辦的「五感遊粉嶺」活動,踏足了粉嶺這個較少機會接觸的地方。學院前身為粉嶺裁判法院(三級歷史建築),由祥華邨走過去時,已經被那新古典建築風格所吸引,充滿50年代的味道。 👂聲境粉嶺 (聽覺體驗) / 是次體驗的第一節是「聲境粉嶺」,由導師Wenda @daywenda 帶領,嘗試慢下腳步,把精神集中於旅途上的點點滴滴,細聽這個社區和空間的種種「聲音」,再以繪畫、文字或符號方式作聆聽記錄,創作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 在這裡,不再被鬧市的煩囂所囚禁,我聽到的是各條清晰而細緻的聲道。由起點的跑步聲(密集細點)起步,途中有環繞四周的鳥叫聲作為背景音樂(黃色)襯托出一份安心;能清晰聽到士多或單位內傳出的對話聲(大黑色點);還有與我並肩前行的的手推車(黑色線),走到將近馬路時,急躁的公路車聲(深啡色)漸漸傳來。有別於景點式地尋找那些“必食或必去”,或是“10大打卡點”,這讓我更能解釋到何謂新界區悠閒。 👅浪行尋味 (視覺、嗅覺和味覺體驗)/ 接著,我們出發至聯和墟,參加由社企「小店寶庫」 @citystreasure 帶領的半日遊。聯和墟是二戰後的首個發展工程,區內以商住兩用建築為主,是一個現代化的有蓋墟市。到達時被立刻被一棟一層式的石屎建築物「聯和市場」所吸引,和背後雄大的現代住宅囍逸形成強烈對比。「聯和市場」於1951年啟用,2002年結業後長期掉空,2007年出現於電影《每當變幻時》,唯有期望未來能得到好好的保育。 及後我們到訪了「協香麵包西餅」嘗過粉嶺名物雞脾包後再到市場旁的到涼茶店。涼茶店老闆最近因加租而選擇同區搬遷,他說到:「飲開涼茶嘅,啱口味就唔會轉另一間㗎啦。」。頓時,我像掉了錢包一樣,發現自己記憶中並沒有任何與味道有密切關係的回憶,長期生活於大型商場主導的地區,小店的人情味對我來說是多麼的陌生。 青協領袖學院還提供城市紋理杯墊 ( 觸覺體驗 )活動,詳情請瀏覽網站: https://leadershipinstitute.hk/event/5senses #我港 #kongcept #我港社區 #kongcept_community #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 #三級歷史建築 #前粉嶺裁判法院 #協香麵包西餅 #聯和墟 #聯和市場 #hkcommunity #hkdevelopment #hkarchitecture #祥華邨 #聲音 #必食 #必去 #香港自救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鴛鴦-茶室與咖啡廳
「鴛鴦」的作者拜訪了25間咖啡店與茶室,透過訪談形式深入認識了每個地方的故事與設計含意,利用故事陳述與設計構想角度,幫助讀者認識設計背後的意圖、感受空間的意義。就讓我港率先為大家介紹3間書中的Coffee 和 Tea house吧! 1⃣Common Ground/ 320ft2/ Tong Lau 要在唐樓創造新的社區空間又要保持戰前建築的原有風貌絕對不是易事。店主希望創建一個以社區為中心的咖啡店,他們覺得客戶和員工彼此都是朋友和鄰居。他們在店外的花崗岩階梯上建了一級級木座椅,將cafe延伸到街道上,展現了買少見少的街道文化。 2⃣Teakha茶家/ 1000ft2/ Shophouse 店內的設計樸實而溫和,店主強調的是家的味道,她希望能重拾自己的家族傳統 - 於每個下午享受茶與糕點。而店外的擺設與座位綿延了一整個街區,遮陽篷、種植植物和鬆散的座位,建構了獨一無二而充滿趣味的社區空間。可惜的是Teakha將於月底結束營業,大家要把握最後機會! 3⃣Basao Tea/ 1200ft2/ Tong Lau Basao重新詮釋了如何將傳統茶道融合現代城市人生活。 店內設計像是日本的花園小徑茶館,平緩坡道與竹子場景帶你暫時遠離外界的喧囂。仔細看看你腳下的瓷磚,設計師加入Basao自家遠在安溪的茶園土壤,被固定在水泥中的土壤壓成定制的瓷磚。 而茶樹碎片則嵌入地板、牆壁和櫃檯的瓷磚中。空間的感受結合了禪的平靜與茶室獨一無二的特質。 //致建築師、設計師、香港人:// //讓我們感受這一波咖啡店與茶室的浪潮吧! 也千萬別忘了感受生活! // 🎁 📖《我港 Kongcept》Giveaway!!!📖 🎁 Step 1 - 留言分享一個你最印象深刻的香港咖啡店和茶室 + Tag至少兩位朋友 Step 2 - 分享這個post到story,tag @yuen_yeung and @kongcept852 Step 3 - Follow 我港Kongcept 然後把story截圖DM給 @kongcept852 Purchase Link: https://www.buildingnarrative.com/store Common Ground/ 320ft2/ Tong Lau It is not easy to create a new community within a tenement house while maintaining the original style of the pre-war building. The owners want to create a community-centric coffee shop. They feel that customers and employees are friends and neighbours to each other. Teakha / 1000ft2/ Shophouse The design of the teahouse is simple. The owner emphasizes the taste of home. She hopes to revive her family tradition-enjoying tea and pastries every afternoon. The interior spills into a public lane, where awnings, plants and loose seats construct a casual yet inviting community space. Basao Tea/ 1200ft2/ Tong Lau Basao reinterprets the traditional tea houses in a modern urban settings. 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tiles under your feet. Earth, which gives the tile its colour and texture, is sourced from Basao’s own tea plantation in Anxi, China. The plantation soil is set in cement and pressed into tiles. 🎁 📖《我港 Kongcept》 Giveaway !!!📖 🎁 Step 1-Comment to share your impressions of coffee and tea houses in HK + Tag at least two friends Step 2-Share this post to IG story, tag @yuen_yeung and @kongcept852 Step 3-Follow us and screenshot the story and DM to @kongcept852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香港居屋(一):居屋是很多夾心階層上樓的願望,近年開則又是怎樣?
🏘居屋相信是很多夾心階層上樓的願望,但在2002年推出的「孫九招」令居屋消失了長達12年。雖然居屋近年重見天日,近年居屋的質素卻令很多人失望。首先新居屋的面積與私營的納米樓不相伯仲,雖都設明廚,但面積有些只有二百呎,明廚反令空間更難使用。而且因需節省成本和保留公屋與居屋間轉換的靈活性,新居屋與公屋有一樣的交樓標準。話雖如此,居屋的中獎率亦只有約1%,可說是香港人的悲歌。今次我港想分享下近年兩個居屋奇則。 屏欣苑/ 天水圍/ 376sq ft 第一個奇則是建於2018年,坐落天水圍市中心的屏欣苑。同樣十分鄰近地鐵站,原為私人發展地皮,後來因政府政策而改為居屋發展。其屋邨商場採用了最新式街道商鋪規劃,但住宅部份卻令人失望。其中一款一房單位[圖2],十分離奇地以廁所隔開了單位兩邊,大門對正廁所門,突出的廁所空間亦令側邊的空間只能用作通道之用。 旭禾苑/ 火炭/ 454-463sq ft 第二個想講的是建於2020年,坐落火炭的旭禾苑。這棟居屋位置尚算方便,鄰近火炭地鐵站。奇則發生於面向禾寮坑路的兩房單位[圖1],因要減低對噪音的污染,單位以45度斜向馬路,並附加上隔音牆。這個角度的扭轉導致平面圖則出現了很尷尬的三角空間,雖然巧妙地填上水錶房、廁所和廚房,但剩下的無窗房只能用作儲物室。儲物室的角度限制亦令其與廚房有相近尺寸。 🏘首個私人發展商推出的資助房屋 為了實現夾心階層(特別是年輕人)的上車願望,近日首次有私人發展商推出資助房屋計劃。作為有研究過房屋政策的我,感到相當鼓舞。 //香港終於有人肯嘗試新嘅房屋發展模式🥺// 如果成事,新世界將捐出一幅新界西地皮及興建300個單位,實用面積介乎300至550平方呎的一房至三房單位。售價以市價約五至六折不牟利地出售。以售價270萬的一房單位為例,半價九成按揭後,首期只需13.5萬!雖然這個計劃只提供300個單位,但至少對未能抽到居屋人士總算多了一個希望,開拓了新的道路。看過了剛介紹的居屋奇則,大家就拭目以待,這私人發展的資助房屋又會有什麼突破或驚喜? #我港 #kongcept #我港建築 #archi_kongcept #天水圍 #火炭 #居屋 #香港屋邨 #屋邨商場 #hkshoppingcentre #香港自救 #hongkongshoppingmall #shoppingmall #pops #hongkongestate #estatelife #hkcommunity #屏欣苑 #hkdevelopment #hkarchitecture #新世界 #建好生活 #buildforgood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彩雲邨商場: 穿梭在這城市森林的坡道 - 細看著片刻的喧嚷
彩雲邨商場 穿梭在這城市森林的坡道細看著片刻的喧嚷🌲🌴 各種社區空間的驚喜/ 彩雲邨商場被清水灣道分成兩邊。由於這個屋邨與九龍灣和彩虹都相對較遠,因此這裡的規劃比較全面和集中,包括巴士總站,市場,超級市場,餐廳和雜貨店等,能夠自給自足。這個商場的空間絕對能給你不少驚喜。沿途走過這商場,你會發現一個休憩空間向清水灣道伸展出去,原來這裡種著一棵百年老樹;在酒樓對面的走廊可以發現兒童玩樂的設施;商場的中心點是個像「城市森林」般的公共空間;最後你可以走過樓梯上到空曠的天台平台看遍整個山頭。儘管彩雲的社區中心與商場(大約200米)是分開的,但是整座商業建築本身已經提供了很精彩的商業與社區體驗。 穿梭在城市森林的坡道/ 六個園境的佈置構成了這個「城市森林」。很有趣的是居民很自然地分佈在三個區域以免發生衝突或打擾到其他人。空間的南側是老人休息和看報紙的地方;中央部分因馬會開設在側旁,而被不少中年男士佔據著。北側多為休息或吃午飯的人。三個區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郤能看到他們能夠和諧地分享同一空間,這裡讓我看到社區自主的可能性。兩個坡道橫誇整個「城市森林」,提供了一種較慢的步行體驗,一邊可以細看著公共空間發生的片刻,另一邊可以觀看到攤位之間的喧嚷。 地區: 彩虹 建造年份: 1979 建築類型: 開放式建築 樓層: 4 持有公司: 領展 Urban Forest/ Six blocks of landscape form the urban forest. There are generally three types of user who determine their occupying zone clearly to avoid conflict and disturbing experiences. The south side of space was occupied by elderly who were resting and reading newspapers; the central part was occupied by men who were doing horse betting while the jockey club was next to the space; the north side was occupied by the elderly and workers who were taking a break or having lunch. The circulation is directing to the urban forest. On the contrary, two ramps run between the span of the void offering a walkable experience that you could either be watching the activities in the urban forest or in the stores on the other side. District: Choi Hung Year: 1979 Typology: Open Block Floor: 4 Ownership: Link Reit #我港 #kongcept #kongcept_community #彩雲邨 #香港屋邨 #屋邨商場 #hkshoppingcentre #香港自救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